第1303章 顶替编制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24 字 2022-11-06

趁着张千智暂时还没出现,刘尚把这个疑问向于小宝问了出来。于小宝解释道:“我们出人出船,大明出个编制,然后大家一起把水师这个牌子维持下去,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刘尚愕然道:“此事若是被两广都指挥使司或是总督衙门知道了,这廉州府的文武官员岂不是要倒大霉?”

于小宝笑道:“你当这事是能偷偷摸摸做的吗?自然是手续齐备,官方认可,这支水师的编制才能保留下来。我实话对你说吧,都指挥使司和总督衙门都是知情的,成立这支水师的所有手续也都是合法的。这支水师的的确确是隶属于大明的水师,不过他们只听从海汉国防部的命令而已。”

刘尚听到这里,自然已经明白了海汉人的把戏,用自家的海军顶替了大明水师的编制,这样就可以让海汉战船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明近海,并且控制住这些地区的海岸线。

这还仅仅只是海上武装而已,不知道海汉是否对陆上的明军也实施了类似的手段,假如连各州各府的驻防明军也都这么被海汉用自家的部队给顶替掉,那无疑就相当于是将这些地方的官府给全部架空了。

刘尚很想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追问下去,但他又很担心自己过于热心这种事,会引起于小宝的疑心。这些天接触下来,他也知道自己这位年轻的上司心思颇为老练,可不像他那张娃娃脸那么稚嫩,更何况还有一个精得跟鬼一样的张千智时不时地出现。

不料于小宝自己倒是主动说起了这事:“关于使用大明军队的编制来养我国的军队,其实这么做对两国都有好处,你想想看,大明只需要出很少的军费,就可以养一支战斗力更高的军队,而且必要的时候我们也会让军队帮助大明处理地方上的乱子。而我们可以使用大明军队的驻地和军费,在开支方面也可以省下相当可观的一笔钱,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海南岛附近区域的安定,也算是一举多得了。”

刘尚心道你这诡辩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哪有这种拿别国地盘和军费来养自家军队的道理?也难怪两广沿海州府对于海汉的各种举措都故作不见,这军队要是都被替换掉了,谁还敢出头反抗海汉?

其实这样的做法在海汉登陆三亚之初便开始实施了,最早的对象便是崖城的水师。当时罗升东的水师全部转行当起了私盐贩子,而崖城水寨的编制就被海汉军顺理成章地顶替下来,到后来就把崖城驻防的明军也一并顶替了,变相将崖城纳入到三亚治下。如今只是将这种做法已经扩展到了大明大陆地区,而手段也日渐成熟,由过去的遮遮掩掩变成如今的半公开了。

就算有人像刘尚一样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也很难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海汉对大明地方驻军的不断侵蚀。何况地方官府也并非一味地扮演遭受压迫的角色,在这种利益交易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由大明兵部颁下的军费是流入了地方官的口袋中。好处虽然是海汉拿了大头,但对于地方官员来说,维持现状既可以保证和平,私人又能拿到可观的好处,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朝廷怎么看,那重要吗?谁会关心几千里外紫禁城里皇帝的想法,就算皇帝想整治这些遥远边陲的乱象,从京城派下来的人也决计斗不过有海汉在背后撑腰的地头蛇。刘尚想清这其中关键之后,更是对两广的形势感到无力和绝望。

对于高速发展中的海汉国来说,宣传领域的专业人才一直都存在着巨大的用人缺口,以至于海汉宣传部不得不从民间招募说书先生这类人员。而说书先生的素质又参差不齐,偶尔有那么几个如刘尚这样,专业素质稍好一些的新人,往往就会被高层留在三亚工作,毕竟当地作为海汉国的政治中心,在资源方面肯定是有特殊的倾斜和照顾。

而类似儋州这样城市,所能享受到的人力资源分配自然就要差了一个级别,张新虽然也动过心思让本地书院开办专业培养宣传人员,但问题在于这个行当的从业人员,其入职培训都得到三亚进行,到时候资质出众者不免又会被截流。真正能地方培养并且最终能留在地方工作的宣传人员,往往资质和数量都比较堪忧。这样一来,像刘尚这种头脑清晰,说话清楚,又不会怯场的宣讲人员,在张新眼中就显得殊为难得了。

而于小宝在海汉官场里打滚数年下来,当然也明白张新的意思,不过他并不想参与到这件事当中,因此很圆滑地把话给绕了过去。这种神仙打架的事情,于小宝明白自己最好是不要在中间去充当传话者,否则很容易就会变成两边不讨好的局面。

当然了,于小宝也承认这刘尚的确是个人才,他以前带过几个由说书先生转职过来的宣讲人员,要嘛是专业能力不够,上不了台面,要嘛就是满口江湖味,并不适合负责政治宣讲。而这刘尚举手投足还算是有些文人风范,而且记性极佳,这满是数字的文稿能通篇记下并脱稿演讲,即便是在宣传部的现有人员中也是不多见的,再加上刘尚台风稳健,即便是几百人的场合也丝毫没有紧张慌乱的表现,可以说让于小宝实在找不出什么能够挑剔的地方。

于小宝原本定的人选其实是商务部的人,对于文稿内容比较熟悉,但宣讲水平比起刘尚可就差太多了。刘尚虽然不懂经济和贸易,但能把稿子以比较合理的节奏讲述给听众,于小宝认为由他操作的效果比原定人员应该还要更胜一筹,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像这样的人才,于小宝其实也是对其有私心的,他负责的青年团本来就有大量的宣传工作,正好也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果可能的话,他倒是很希望能在回到三亚之后,把这个刘尚要到自己手下来做事。基于这样的想法,他自然不会答应帮张新出面要人了。

刘尚可不知道台下这两位海汉官员的暗中过招,他在台上也不敢分心想别的事情。虽然这宣讲活动算是照本宣科,没有多少让他自行发挥的余地,不过他也不敢大意,要是万一说错了什么内容,那前边这些天里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好感可能就白费了。刘尚甚至不是太能理解自己所讲内容中的诸多数据,但他听到台下听众们不是发出的感叹声和窃窃私语,自然也明白这些数据对于各国商人们触动极大,想必是跟他们有着诸多的切身利益相关了。

刘尚只恨自己学识太少,如今就算海汉人明明白白把这些经济方面的信息告知自己,但其中自己所能理解到位的却不过十之二三,实在是浪费了这么大好的情报搜集机会。如果换一个真正懂行的人来,或许所能搜集到的情报价值就会翻上好几倍了。

刘尚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如果这趟回去平安无事,可以继续在三亚潜伏下去,那么今后就得设法去多报几个进修班,学点用得着的本事才行。否则这搜集情报的差事,还真是没法长期做下去了。听于小宝等人所说,海汉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进修资格没有设置太高的门槛,基本上只要自愿报名,又有充足的可支配时间,那么只要提出了正式申请,原则上都会得到批准。

经济贸易方面的肯定是要学的,武器制造和军事方面似乎也需要学一下,另外为了能够明确海南岛与南海各国间的各条贸易航线,这航海方面的学识也是有必要进修一下的。还有刘尚最感兴趣的蒸汽机原理,那也是必须要想办法去学的一门课。这么随便一想,这需要学的东西就有好大一堆了,只怕一年半载也难有成果。

先前在本地考察书院的时候,刘尚也听几位山长介绍了各自书院的学科情况,很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往往不是个月就能出师的,有些科目甚至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培训出合格的从业人员,这对于刘尚而言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就算他有这么多时间去学,他的上司也不会有耐心等着他去做完这些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