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差距巨大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42 字 2022-11-06

当然了,这种路面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在雨季不会因为积水而变得泥泞不堪,平整的路面也更便于行人和车马通行,长远来看耐用度也优于隔两年就需要翻修的传统道路。

众人快到城门口的时候,眼尖的张千智开口催促道:“首长已经在前面等着了,大家都走快一些!”

目前在崖城县当头的是当初第一批参加驻崖办工作的张广,因为专业的关系,他中间还回到三亚干了几年通信维护,但他也知道专业人才的政治前途有限,索性便弃了原来的职位,求执委会给了个外放的机会,然后就回到这熟门熟路的崖城来当领导了。

张广在前几年调回崖城的时候就已经与护士赵晓若成了家,如今孩子都已经会打酱油了,现在一家三口都住在崖城,张广一把手,他老婆任副职主管科教文卫,也算是很默契的夫妻档了。张广在崖城设县之后接手了本地的政务,这几年的农业开发也算是搞得风生水起,靠着大面积种植甘蔗带动的制糖和酿酒两大主要产业,将本地的经济水平也提升了不少。

搞活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这都是实打实的政绩,张广很明白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手里只是掌握一县之地,万余人口,权限远远比不了那些在海外管理殖民地的官员,但他还是十分勤勉地履行着自己的父母官职责,毕竟这里近水楼台先得月,三亚有什么风吹草动,崖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消息。而且张广往来三亚的时候多,在胜利堡的人脉也比较广,要是有什么升迁机会或是政策上的变化,张广至少也能占到个地利人和的优势。

胜利堡派巡视组出来巡访各地的消息,他昨天就已经得到电报通知了。昨天于小宝等人的船到了水寨码头,他也是晚上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这帮人应该会等到早上再进城,便算好了大致时间,到城门口这边等候。

张广与于小宝、张千智这些后辈并不陌生,一年下来也总会碰个几面,因此对主动出来迎接他们倒也没有什么心理隔阂。不过于小宝等人可不敢托大拿架子,他们从入籍之后就明白等级不可逾越的规则,这些年来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概念,即便是关系较熟的上司,在公众场合也一定会谦卑对待,将礼数做足。看到张广出迎,众人自然是要加快脚步以示恭敬。

双方见面寒暄一阵之后,张广便带他们入了城。海汉接管崖城之后,并没有另行征地来修建治所,而将过去的崖州衙门改造成了崖城县管委会办公地,本地政、军、民的官方机构都设在这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事的民众都不少,倒也颇为热闹。

张广将他们请到后堂落座,让秘书给众人上了茶,然后于小宝送上带过来的伴手礼,大家把场面工夫做完之后,于小宝这才提起正事。

于小宝此行是肩负两重使命,一是青年团的宣传工作,二是代表执委会巡视地方政务、国防、基建等事务。当然了,他这个巡视权也仅仅只是“视”而已,并没有直接插手地方事务的权力,所以跟传统的钦差大臣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主要目的还是了解地方上的工作进展,然后将收集到的情况带回三亚,向执委会进行汇报。

“刘先生倒是好见识,还知道举一反三的道理。”

身后突然传来了于小宝的声音,让刘尚也是一惊,连忙躬身应道:“小人只是信口一说,无知妄言,还望于主任莫怪。”

于小宝摆摆手道:“无妨,新到海汉的移民中,能有你这般见识的人着实太少了。你刚才说得不错,这船上所用的蒸汽机,其原理便与火车车头的大家伙是一样的,均是用燃煤烧水来产生动力。此物可用之处甚多,并不止于车船。比如本地甘蔗榨汁炼糖,便已放弃了人力和畜力的传统生产方式,而是改为了使用蒸汽机驱动,效率比过往有了成倍提升,这生产成本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刘尚见于小宝似乎谈兴不错,便试探着问道:“此物的确力大无比,但所需消耗的煤炭也不是小数目吧?而且小人看此物似乎俱为精铁所制,想必造价也是不菲,若是要收回本钱,只怕所需时日也颇长。”

于小宝点点头道:“你倒是说到点子上了,这蒸汽机造价确实不菲,而且日常使用需要大量燃煤,还得有受过培训的专人操作维护,论便利性的确不如人力、畜力、水力、风力,但事情要分两个方向来看,这一台蒸汽机能做多少事,你可曾想过?火车一次便能运走数万斤重物,若是换作马匹需要养多少马花费多少时间?还有这船,同等大小的帆船,至少船上需要十几名水手才行,如今只需不到一半的人手便够了,而且载重更大,航速更快。这些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算下来也都是不小的开支。这笔账,首长们可是早就算清楚了。”

刘尚被于小宝这么一点拨,顿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思维死角,他光是看到了这蒸汽机的制造和使用成本颇高,倒是忽略了由此所省下的人力物力和宝贵时间的价值。以海汉人的精明程度,怎么可能花大钱去做赔本买卖,这玩意儿要是赔钱货,海汉大概早就停止建造了,哪还会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海汉对于人力的渴求程度,刘尚是很清楚的,虽然目前海汉已经收紧了加入国籍的标准,但并不会在外国人入境和居留方面设置过多障碍。时至今日,东南沿海几乎每个城市乡镇都会有海汉招募移民的宣传,每年仍有多达五位数的大明国民从各地慕名渡海而来,其中绝大多数人最后都留在了海汉国生活。而蒸汽机的出现,似乎正好能够弥补海汉在这方面的短板,哪怕其造价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但正如于小宝所说的那样,一台蒸汽机能干几十人几百人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对于海汉来说意义就已经远远超过了金钱上的得失了。

想到此处,刘尚忍不住又问道:“就算是相比传统方式略有亏损,但海汉一向缺人,就冲着能够节省下来的人力,想必首长们也一定会坚持推行使用蒸汽机吧?”

于小宝脸上不禁显出了一丝惊讶之色:“刘先生,你倒是对我国的社会问题看得很透彻啊!”

刘尚暗叫不妙,自己作为一个初到三亚不久的明人,这知道得也太多了一些,寻常民众哪会意识到这么深层的缘由,当即赶紧补救道:“小人惭愧,这也是前些天为了编书的事,跟着老板去市立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了不少文章之后,才会有此等不成熟的想法,让于主任见笑了。”

于小宝却似乎并不在意他为何能说出这番观点,而是更看重他能想到这其中的联系。海汉在人力方面的缺口几乎人尽皆知,但能将蒸汽机的运用与此联系起来,却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样的眼光。而当初于小宝在执委会旁听会议时,陶东来等人对推广使用蒸汽机的讲话,其大意便是如此——蒸汽机的运用能够大量取代人力畜力,弥补海汉在这方面的短板,就算推广前期需要财政上进行补贴,也必须要将这个方案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