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基层官员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08 字 2022-11-06

从培训第三天开始,所有学员在主官的带领下,到移民营中开始挑选和登记南下的人选。谭举任所分配到的移民配额是八百人,这其中包括了一百七十余名已经确定下来的归化民,剩下的名额就要从移民营地中挑选了。

按照民政部一贯的做法,在几天之前就已经开放了自愿报名,而移民所将得到的好处除了移民补助、土地、房屋等等诸多优厚待遇之外,还有就是被统一缩短到一百天的入籍考察期。只要在抵达当地一百天之内没有犯下明显的过错,那么就可以自动获得海汉国籍并享受国民待遇,这对新移民来说,要比留在本地竞争有限的入籍名额容易多了。

当然了,新移民们并不知道他们将要被分配的具体地方在哪里,否则其中很多人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毕竟要去到三亚以南几千里的海外,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接受的前景。

韩正山当然已经通过这几天的授课知道了自己将要去往的目的地,但其实知道跟不知道的差别也不是很大,因为他根本就想象不出当地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环境。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被分配的地方再怎么遥远,也同样是海汉治下的国土,所有的规则和社会体系跟三亚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最重要的是当地驻有海汉军队,倒也不用太担心安全方面的问题。

对海汉了解程度有限的新移民,更关注的是去往当地和留在三亚的待遇差异是否划算。不过即便他们不参与南下移民,最终的分配也不见得能留在三亚,多半还是会派往外地,到时候就未必有主动报名南下这样的优厚待遇了。当新移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报名的人数还是相当多,大大超过了官方最初的期望值。

这样一来,谭举任等人的任务就轻松多了,他们只需要从报名者中挑出合格的人就行了,而不用强行从移民营拉走一帮人,用武力押送他们去南方的殖民地。

韩正山也是挑选移民的面试官之一,但因为移民人数众多,这种面试其实也就只是走个过场,让他们这些新上任的干部熟悉一下工作流程而已,根本就没有挨个进行审查的时间。只要看看四肢健全,没有明显的肢体残疾或是疾病,智力正常能听懂命令,基本上都能合格。不过韩正山还是对其中一部分人留了意,因为到达当地之后,他就得在短期内组建起治安机构,而仅凭他和将要跟着分配过去的七八名菜鸟警察,大概很难有效管理当地的治安状况,所以必须还得要扩大编制才行,而征召对象肯定就在这些新移民当中了。

对移民的登记挑选工作一直持续到培训期结束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各种补给物资便开始逐步在三亚港和胜利港装船,而韩正山等人则要在此期间让即将南下的这批移民了解他们的职权分配,知道自己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该听谁指挥,向谁负责。换言之,就是将他们前几天所接受的培训内容,转换身份然后再对这些新移民进行宣讲。这一方面是加强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些移民对抵达当地之后的社会分工有所了解,不至于到时候对干部们的指挥有误解或抵触情绪。

三天之后,一切准备就绪,南下移民船队出发在即。

海汉的干部培养体系,可以说是隐藏在国家高速发展大好局面下的一块短板,虽然执委会从穿越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会带来的隐患,并且也为此作出了诸多努力,采用了自行开科取士,任用大明投效官员,各部门都自行开设干部进修班等等措施,但毕竟立足时间太短,合格的干部数量依然远远跟不上海汉国的扩展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南海一部分殖民地在建立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只能由军方管制,而难以组织起持续有效的殖民建设。这种状况迄今也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所以这次南下的干部队伍中,才会出现如韩正山、吕义这样几乎是以临时抱佛脚的形式招入的人员。如果严格按照用人标准来衡量,他们这种新移民根本连任用干部的资格都没有,但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虽然他们在个人资历方面有所欠缺,也还是被有关部门破格录用了。

谭举任虽然对这帮手下的能力也心存怀疑,但他当下也没有更换人选的余地,就算能换,换来的其他人也不见得比现有的人选好到哪里去。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这些手下的实力,让他们在抵达殖民地之后能够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执政意图,做出一点像样的成绩来。

谭举任讲课的内容主要是殖民地的权力架构和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这对于刚刚正式踏入官僚体系的干部们来说,其实很难立刻理解中间的门道。倒是韩正山这种曾经在衙门里待了多年的“老公务员”,听了谭举任的讲解之后会有颇多收获。

按照韩正山的理解,海汉对于执政的分工要比大明官府更为细致,考虑得更为周全,而且有现成的模式可用套用,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会比大明官府的运转效率更高。不过韩正山认为这也是与海汉所具备的惊人财力有关,像他上司谭举任将要履任的这个地方,据说人口还不如大明一县之地,而这分管干部就有十几人之多,韩正山可不敢想像一个县衙有这么多管事的人与县太爷分权。

按照大明的官僚体制,知县之下有县丞一人、主簿一人,分掌粮马、巡捕、税征、户籍等事务,典史一人,掌管文书收发,若是无县丞或主簿的小县,其职能则由典史代管。再往下就是三班衙役和民壮,乱七八糟加起来有百十来号人。但海汉的基层官僚编制要大得多,按照谭举任的说法,他们这批接受培训的干部都是基层官员,再往下才是如三班衙役一样的勤杂人员。这当官的都十几个人了,整体的人员编制自然是要比大明的县衙编制多出不少人头。

加之在海汉官府机构里做事的饷钱都不低,维持这么大的机构编制所需投入的资金自然是要远远大过了大明的县衙一级官府,考虑到经费开支,这样的模式在大明显然是行不通的。但人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韩正山这一级的基层官员责权更为明确,而他们的主管领导谭举任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殖民地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指挥工作上,而不是为了处理大大小小的民间事务忙得焦头烂额。

以韩正山的眼光见识,其实也说不出海汉这种用大投入来换高效率的做法,与大明官府相比到底孰优孰劣,但海汉能在来到大明边界的短短数年内立国并向外不断扩张,可见这套运行模式的作用还是相当显著。海汉这套官僚体系能留给外界质疑的问题,无非是国民几乎全是来自以大明为主的他国投效,在海汉的统治下这些国民的忠诚度到底有多高,或许将会是海汉的一个软肋。

当然以韩正山抵达海汉之后的见闻来看,海汉国民对于他们的统治者敬畏感十足,很多人都将“首长”视作天神下凡一般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贰心。即便是有些人心念故土,但也不会对当下的生活状态有太多的抱怨,毕竟像海汉这样在治下地区几乎没有战乱之虞的环境可不好找了。特别是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大明,除了江浙和福广这沿海地区还算比较太平,内陆和北方都已经陷入到连年战乱当中,海汉这几年移民人口能够飞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是拜大明战乱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