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6章 海汉的要求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186 字 2022-11-06

为了确保不会出现兵力有限的登陆部队被明军堵在岸上撤不下来这种极端状况,海汉军的参谋们在制定行动方案时也是煞费苦心,规划的陆军活动区域都在近岸处,并且派出数艘战船在河面上一路随行,如果遇到大股敌军,可以立刻撤向河岸,就算限于地形不能马上登船,至少也可以退到舰炮射程范围之内,得到重火力的保护。

不过参谋们显然是高估了明军的勇气,除了初登陆时那一波民团骚扰之外,陆军部队登陆后向杭州城方向行进了两三里地,依然没有见到明军的踪影。

王汤姆在旗舰上得到回报的消息也稍稍有些诧异,他认为明军就算放弃在江面上的舰船对抗,但应该不会坐视海汉在杭州城附近直接登陆,至少会派出军队遏制己方的行动。但从现在的局面看起来,对方似乎真的就打算踞城死守了。

不过仔细想想,对方的这种应对方式或许也是出于无奈,毕竟杭州府及周边地区的精锐明军有大部分都已经北上离开浙江,目前能拉出来跟海汉军过招的都是二流部队,明军高层大概也很清楚这种状况不宜正面对战,所以才会选择收缩防线。

中午时分,先头部队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杭州城头了。直到这个时候,杭州城里才终于派出了使者,与海汉军进行接触。而来者并不是官府中人,只是一名受托而来的丝绸商人。

这商人名叫郑太生,在此之前也是与海汉有生意上的往来,还曾在舟山港面见过石迪文等人。不过官府排他当使者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恰好”就是知府何冠之的妹夫,勉强也算是半官方人士,身份也勉强能获得交战双方的信任。在接受了搜身检查之后,郑太生被水兵用小船送上旗舰,见到了这次领军的王汤姆。

王汤姆虽然不认识郑太生,但船上自有认得他的人,一介绍身份,王汤姆便知这是代表杭州府当说客来了,当下便开门见山地问道:“郑老板既然是来讲和的,想必也应该有一些好处给我们吧?”

郑太生正色道:“在下不是来讲和,只是来劝王将军速速退兵,莫要坏了两国关系。”

王汤姆摆摆手道:“我们跟大明没有正式建交,也说不上有什么关系。再说我们的人在杭州出了这么大的事,官府处理的时候考虑过两国关系吗?”

郑太生干咳一声道:“关于通盛码头大火一事,城内主管刑名诉讼、侦拿缉捕的衙门都在追查,还请王将军稍安勿躁,多宽限几日,定会水落石出,将元凶缉拿归案予以重判!”

王汤姆哼了一声道:“套话就不必说了,要是能破案,也不用我亲自走这趟了。派你来的大人就没说点别的?”

郑太生道:“王将军若是有什么要求,倒是可以先提出来,在下可代为转告。”

王汤姆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沉声说道:“我的要求很简单,第一,查明真相交出凶手;第二,官府治理无方,给我方造成巨大损失,必须要十倍赔偿才行;第三,开放浙江各州府的通商权限,今后不再限制海汉商人和货物进入。先做到这三点,我们再谈停战的事。”

杭州自1366年被明军攻占,由元代的杭州路改为杭州府之后,在大明统治期间,这座江南重镇就再未经历大规模的战事。即便是历史上清军在1645年打到杭州,时任大明的监国潞王朱常淓选择了直接投降,这座城市也仍未被战火染指,终大明一朝都算是一处太平福地——当然了,这种可能性只会在海汉没有来到这个时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海汉军在崇祯八年年初兵临城下,所引发的恐慌和混乱也是大明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原本居住于城外的民众在发现海汉舰队的到来之后,大多立刻收拾家当涌入城中避难。这也导致了杭州城内的客栈旅店全都一夜爆满,仍有大量难民因为找不到临时住处而露宿街头。

为了避免出现有人冻死街头的状况,官府倒也想了不少办法安置难民,一面动员城中居民开放住所安置难民,或是捐出一些被褥,一面在街头布置了许多火炭盆供难民们烤火取暖,并大量发放姜汤和热粥,以保证难民们能有足够的体能熬过寒冷的冬夜。同时城中驻军和衙役也加大了巡逻力度,以防有人在城中趁乱生事。但这样的手段也只能应急,如果海汉不退兵,城中的混乱状况也只会愈演愈烈。

不过现在最着急的人倒不是这些难民,而是时任地方长官的这些官僚,此时在布政使司衙门里,杭州知府何冠之正在向浙江布政使王畿和都指挥使刘峰等人汇报安置难民的情况。杭州本是江南鱼米之乡,周边地区物产也算丰富,城中现在最缺的倒是不是各种生活物资,而是安置这些难民的场所。

“城中尚有数千难民无处安置,各位可有什么主意?”听完何冠之的汇报之后,王畿便向在座众人征集意见。城中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几乎都已经到场,也算是近期少有的一次官员集会了。

知府同知曾升应道:“下官以为,难民太多难免占据城内交通要道,每日又要消耗大量物资施救,于守城不利。海汉军兵力有限,无力包围杭州城,可安排民众往城北、城西方向疏散,德清、武康、余杭、临安等县都可分流难民,总比全都挤在这城中好得多。”

通判王元立刻出声反对道:“杭州城都无法安置,到了县城就能解决?曾大人此言差矣,眼下当务之急是设法让海汉人退兵,而非考虑这些难民的长久安置。难道各位大人打算跟海汉人打上一年半载不成?”

知府何冠之摇头道:“别说一年半载了,怕是十天半月都难以支撑。今日水师与海汉人交手状况,各位也都知道了。水师一触即溃,根本不是海汉人对手,想将海汉逐出杭州湾,只靠眼下这些手段是不行的。要想让海汉人退兵,还得从根源上解决才行。”

何冠之所说的“根源”是什么,在座的人其实都很清楚。海汉人之所以会兴兵讨伐,由头就是前些天发生在通盛码头的那场无名大火。大家都知道海汉是这起案件的直接受害者,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天,调查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凶手的身份没有找到,失踪的财物也依然没有下落。海汉人当时发给杭州府的最后通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再看却已是满满的讽刺。

但没人会在当下这个场合直接提及查案的事情,因为这事目前是布政使兼按察使于一身的王畿在负责,提及这桩迟迟不能破获的无头案其实多少会扫了他的颜面。再说海汉人虽然是打着讨公道的名义出兵,但明眼人也不难看出海汉是在借题发挥,故意把事情闹大。只是目前尚无与海汉接触的渠道,所以官员们也暂时还弄不清海汉这么大动干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可能凭他们那几千人马就妄想跟整个大明开战吧?

王元干咳一声道:“如今杭州府精兵都去了河南平乱,要与海汉人开战就有些麻烦。以下官之见,海汉人封锁钱塘江,乃是向官府示威之举,倒也未必见得真想打仗。若是能好好沟通,或许可劝解他们自行退兵。”

都指挥使刘峰冷哼一声道:“海汉人今天才到杭州,不过是稍占上风,各位就想着要和谈,是不是太着急了一点?”

浙江官场上反对海汉的主力就是军方人员,而且是以浙江都司衙门高层官员为主的群体。但沿海州府已经有不少卫所的指挥使、千户拿了海汉的好处,所以这种态度在基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政令出了杭州基本上就没什么效果了。都司衙门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找机会给海汉一点颜色看看,但今天这个战绩着实太拿不出手,刘峰本来就心头不快,听王元提到议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