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开国庆典(六)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36 字 2022-11-06

何夕点点头应道:“你懂就好。今天的晚宴之后还有个会要开,具体情况到时候就知道了。”

任亮在旁边一字不漏的听在耳中,也大致猜到了七八成,笑着向郝万清拱手祝贺道:“看来郝老板有望衣锦还乡了啊!”

郝万清摆摆手道:“别开玩笑了,什么衣锦还乡!这个时代又没人认得我是谁……还是先看执委会怎么安排吧。”

郝万清嘴上说笑,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穿越后他一直留在三亚,去到最远的地方也不过就是琼北,而且还是当地收入海汉治下以后才去的。虽然他在这几年里坐镇三亚,将海汉安全部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从未以一个情报战线工作者的身份去往非海汉统治区生活。如今三亚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去到大明境内肯定会感受到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反差。

而且郝万清现在已经在三亚这边有了家室,孩子才刚开始蹒跚学步,这要是一下子被调到外地去,恐怕不是个月甚至一年半载就能回来的,家属是带还是不带?

“郝老板,外面已经开始放民众进场了,我们最后再确认一下各个观礼区的布置吧?”

任亮的询问将郝万清从沉思中拉了回来,他连忙应道:“好,一起去!”

这次部署在外观礼区的武装安保人员以军、警为主,安全部的外勤人员数目本就不多,大部分都布置到了穿越者的身边加入贴身护卫,剩下的人员分散部署之后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所以安全部在联合指挥部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信息、居中联络。

上午九点,各国受邀嘉宾也开始陆续入场。这些观礼嘉宾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政治身份的宾客,如安南小王爷郑柞,占城国将军范吉,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等人;另一类则是民间人士,其中自然是以无利不起早的商人为主。

后一类宾客的数量要比前者多上好几倍,但对海汉而言,这次政治意味浓厚的庆典,对外的主要观众群还是各国的当权者。而来这里观礼的商人,目的主要还是为了趁着这个看热闹的机会多做几笔买卖,对于提高海汉的政治声望作用有限。再加上民间人士的身份鱼龙混杂,海汉也不想在安全方面留下太多隐患,因此这两批客人在庆典期间是分开就座,政治人物将与海汉的穿越者们同坐在主席台上,而其他上百名受邀宾客则是分坐主席台两边的观礼席。

如此之多的宾客汇聚一堂,自然少不了各种社交寒暄,海汉外交部为此也是倾巢而出,参与到会场的接待工作当中。这在海汉七年的历史当中,已经算得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外事活动了。

这其中自然也难免有些互相看不顺眼的使节,比如一向都不对付的安南与占城,郑柞和范吉二人每每眼光交错似乎都能擦出火花来。还有互相将对方视作远东最主要竞争对手的葡萄牙与荷兰,在碰面时也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火药味。

鹿回头半岛陆军基地固定的早操时间是晨间六点,时间一到便会有嘹亮的军号声将士兵们从睡梦中唤醒。除休息日和节假日之外,基地的早操安排是雷打不动,每天早上都有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即便是天气状况不佳,也会改在营房内实施操练。除了后勤单位和执勤人员之外,包括机关在内的军区驻防人员全部都得出操,就连穿越者也不例外。

早上的操练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强度也不会太大,就绕着操场跑圈、做体操以及队列训练等等。不过最近因为阅兵式的要求,出操内容全部都改作了队列训练,时长也增加到了一个小时。而四月一日的早操,也算是临时抱佛脚的最后一发,接下来就是见真章的时候了。

士兵们出操之后吃过早饭便集结出发,乘坐专列火车前往十里外的胜利港港区待命。此次参加受阅的部队包括了海陆两军所有编制,人员过千,算得上是近几年规模最大的阅兵活动了。

孙真个头大饭量也大,寻常人吃两个就饱的大馒头,他得吃四个才够。因为早操的时间延长压缩了吃早饭的时间,所以他不得不揣了两个大馒头在路上吃,到快下火车的时候,才堪堪将最后一块馒头塞进嘴里。

从田独工业区经胜利港通往三亚港的这条铁路上跑的多半是货车车皮,一时间也没办法调集足够的客车车皮来运载部队,所以孙真与战友们都是蹲在货车车厢里。这车皮上一趟大概是拉的煤炭,车厢中全是煤灰,下车之后众人都是赶紧将身上拍打干净,顺便看看脸上有没有弄出煤灰印子,免得等下阅兵的时候闹出笑话。

孙真扛着步枪跨到站台上,见陈一鑫已经在招呼特战营的士兵集合,赶紧小跑过去。陈一鑫今天也将参加庆典阅兵,不过他并非在台上观看,而是与战士们一同组成受阅方阵。

为了避免火车站的装卸环节耽搁时间,火炮之类的重型装备和各种需要畜力拉动的载具在昨天就已经运过来了,因此今天这趟火车装运的全是步兵,下车之后集结起来也非常迅速,以受阅方阵为单位向一号码头以南的港区步行前进。

从胜利港车站到港口的部队集结等待区大约有两里地,上千人的武装部队穿越城区,自然是立即引起了早起民众的注意。等这支部队行进到港区的时候,已经有消息灵通的民众看出了他们的使命,围观人群顿时便鼓噪起来,旋即爆发出热烈了掌声和欢呼。

孙真从前年在澎湖入伍开始算起,到现在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但他还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气氛。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待过的地方基本只有两种,一是军营或者军事管制区,二是战场。从澎湖到台湾,再从台湾到舟山,孙真走出军营的时候几乎都是在执行任务,基本没什么跟民众接触的机会。而且在为数不多的接触中,他也能明确感受到民众对于海汉军的畏惧——就如同当初刚刚抵达澎湖的北方难民一样。

孙真能够理解这些民众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毕竟他初到澎湖时看到荷枪实弹的海汉兵,也同样感到惴惴不安。类似老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这样的境况,孙真甚至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因为在他看来,军队与民众之间不太可能达到那么和睦的关系。哪怕是这次随陈一鑫回到三亚,孙真也没有认为能够在这里得到不一样的礼遇。

但民众的反应显然与孙真所预料的不太一样,看到围观群众脸上兴奋的神情,孙真才意识到海汉国民对军队的看法显然与大明国内的情况有着极大的差异,这里的民众并没有将军队看作是必须保持距离小心防范的对象,而是真正将其视作了自己的保护神和骄傲。看着街道两旁热情招手欢呼的民众,孙真想起平时宣传干事所说的“军民鱼水情”,似乎在三亚这里倒是得到了一点体现。

相较于海汉版图上那些遥远的“边疆”地带,在海汉治下数年,已经彻底改头换面的三亚,民众不仅习惯了处于海汉军的保护之下,而且也很清楚海汉控制区的每一次扩张,几乎都是来自军队在外开疆拓土的成果。三亚从人烟稀少的边陲变成今时今日的繁荣景象,的确有军方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