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第786章 官商一体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50 字 2022-11-06

在福建组织人员期间,海汉也抓紧时间继续向高雄港当地输送人员和物资,到十一月底的时候,海汉在高雄港已经安置移民二千二百余人,这几乎算是海汉开辟海外殖民地的历史中人口投放最快的一次。每天都有三四条船载着物资抵达高雄港,其中绝大部分是从香港转运而来的各种建筑材料。而澎湖基地所接受的北方移民也会截留下一部分,在经过隔离期观察之后直接运往高雄港——当然了,这个措施是得到了执委会的批准,并非澎湖方面肆意妄为的举动。

进入十二月,福广两省的海商们大概是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都开始加大了对高雄港的投入,力争要在竞争对手之前先行建好自家的码头和商栈,把生意做起来再说。尽管到目前为止,高雄港管委会都还没有对港口之外的经营项目进行正式招商,但实际上却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在港口附近的旷野中垦荒种田,未来必定也会有大型种植园项目会列入招商项目当中。

由于人口连年暴涨所带来的吃饭压力,海汉农业部所开发的粮食种植项目基本产出都是对内供应,粮食并不在出口货物的清单当中。每到一处新的殖民地,首先开始运作的农业项目一般就两个,一是粮食,二是禽畜养殖,之后才会陆续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而安西最近的确也非常忙,以至于他只能把招商的计划交给三亚的商务部去做,使得这次的招商时间比起以往新贸易港的进度晚了不少好。

拖住安西的事情主要是搭建本地的行政机构,如果按照正常的殖民地开发流程,这种事本来应该在计划筹备期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人员和分配去向,但高雄港的情况却是个例外中的例外。执委会在之前并没有完全确定会把这里作为下一步的殖民地来进行开发,选定这个地方更多是来自于军方的特立独行,从筹划、实地勘察到选定目标,几乎都是由军方独立操作完成,而执委会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收到军方的报告之后进行投票,选项也只有“是”与“否”两项。

由于执委会事前没有相应的准备,整个开发计划处处都显得十分仓促,没有相应的开发项目、没有完整的开发规划,甚至连搭建行政机构的人员都需要临时调配——比如安西自己就是执委会投票决定开发高雄之后,才确定由他出任这边的管委会一把手职位。除了对此早有准备的军方有现成的人员可以立刻调到高雄港驻防,其他单位和机构统统都得临时抽调人员,这个措手不及使得高雄港在开埠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几乎只能依靠安西和陈一鑫根据情况变化不停下达口头命令来保持正常运转,而相应的行政机构有一多半都停留在纸面上未能及时到位。

要管理几千人,并不是一名穿越者带着几个随从就能完成的工作。以高雄港管委会为例,下属的机构就为数不少,体制上来说有行政和财政两套并行的管理体系,之外还有军方这个独立的系统存在。从机构上来说,管委会下面包括有司法治安、内务后勤、技术调研、农业生产、财税事务、民政卫生、港务海运、商业贸易等等多个领域的管理机构。

具体到一个领域中比如农业生产,又要分为技术支持、生产组织、人员管理、物资调配等等多个项目。再具体到以公社或者种植园为单位的范围,还得有相应的管理班子。在劳动力人口达到千人规模之后,这些事情很难再由一两个专业人员全部兼顾,必须都得配备专职人员。而执委会对于高雄港开发项目的准备时间过短,在人员配置上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只能逐步从其他地区调配相关人员前往高雄港任职,这个过程无疑就拖慢了整个开发规划的进度。

陈一鑫其实还好,他主管的事务领域相对小一些,只要管好治安和军事防御就算合格。但安西所要负责的事情就太多了,行政、财务、民政、生产、贸易、运输……高雄港运作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他几乎都得亲自过问才行。虽说走到哪里都是一呼百诺,看起来十分风光,但这么连轴转的工作强度也着实累人。安西在高雄港还没干满一个月,就已经开始大呼上当,称自己是被执委会骗到这边来当民工头子了。

抱怨归抱怨,除了催促大本营尽管多派一些归化民干部过来协助管理之外,安西也只能继续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管理海汉内部事务的同时,他还不得不每天应付大明商人们关于本地招商项目的各种追问。特别是一开始失去先机的福建海商,更是每天到点上班,安西到办公地点的时候,董烟云也带着一帮人到了。

多过几天这帮商人也不开口催了,就每天守着安西办公室喝茶闲聊,指望着能够第一时间拿到关于招商项目的消息。如果是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这种情形,大概会以为这是来堵门收债的,哪会想到这群商人堵的并不是经营失败欠下债务的同行,而是本地的父母官。

董烟云看问题着眼于细节,而许心素则更着重于根据海汉人的表现分析其战略意图。海汉人在高雄港的开发筹备阶段有意识地对福建方面隐瞒了情况,并且让广东的竞争者先于自己加入,许心素认为这是因为海汉担心高雄港会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而变成了闽商一家独大的状况,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限制福建商界进入高雄港的时间。

但许心素认为这种在前期由人为制造出来的差距并不足以压制福建商人,从漳州外海中左所到高雄港的航程,只有珠江口到高雄港的一半还差点,假设双方海上运力相当的情况下,福建的运输效率肯定是要大大地超过竞争对手。而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在开发前期需要大量输送物资人员的的状况下就显得尤其重要,只要许心素愿意,他随时可以用官方的名义,组织起千人为单位的民夫前往高雄港进行港口建设。而广东的对手要采用同样的手段,那大概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了。

照董烟云在高雄港码头工地所见,福瑞丰目前只有不到百人的施工队在当地劳作。广东第一的商家尚且只有这样的投入,可想而知其他商家大概也不会强到哪里去。既然自家有地利优势,许心素自然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至于说海汉人在这件事情上有意偏袒广东的同行,许心素倒是没有多大的芥蒂。他跟海汉人已经打了几年的交道,知道这些海外来客在商业经营方面最喜欢玩的就是拉帮结派而非单打独斗,在海汉自家经营的港口,并没有什么人能够让其执行排他性质的贸易政策。

董烟云提醒道:“大人,既然要动用大量人手,您看是不是知会王大人一声?”

董烟云所说的王大人,是指现任漳州知府王云。这位王知府跟许心素也是结有姻亲,说起来并不是外人,不过由于许心素有钱有兵,漳州这一亩三分地并不像大明治下别的地方是文官说了算,王知府在本地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政治符号,象征着大明对这里的统治权。当然了,在对本地的民间事务管理方面,还是王知府负责的范围更多一些,类似征调民夫、物资之类的事务,军方倒是很少会直接插手干预。

许心素点点头道:“你说得是,待我修书一封,你带去拜访王大人。”

当下许心素便提笔铺纸,给王云写了一封私信说明大致情况,完了装入信封盖上蜡印,交给了董烟云:“若王大人有意参与进来,你知道该怎么做吧?”

董烟云躬身接过信封道:“大人放心,若王大人问起,便依照以前的模式操作。”

许心素在漳泉两州所经营的产业中,有地方官员入股的生意着实不少,比如漳州的王知府就在许心素的船行和香料生意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每年多多少少也能从这边分到几千两银子。因此当有些事情许心素不便出面主持的时候,便会拜托给这位老兄来代为操作。

董烟云拿了密信出了许府,便马不停蹄地乘轿去了漳州府衙。但恰好遇上王云正在与其他官员开会议事,董烟云在门房等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见到了王云。

王云很快就看完了许心素的信,沉吟了一阵之后才开口问道:“许大人需要征用这么多的民夫服劳役,且地点位于海外荒僻之处,这安全问题……”

“王大人放心,许大人会出兵随行护卫,所去的目的地是在海汉人的地头上,当地也有海汉民团驻守。”董烟云不等王云说完,便赶紧接话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