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第372章 求和使者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5048 字 2022-11-06

但没过多久,阮经贵就放弃了这种计算,因为码头上的货物转运效率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认知,这地方一个时辰所装卸的货物,放在会安港或许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为一个内行人,阮经贵很清楚货物转运的效率可以直接影响到利润,而海汉人在这个方面的表现显然不是南越的海贸港口可以相提并论的水平。

这样的发现让阮经贵觉得有些沮丧,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海汉人要在南越设立港口,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需要南越官方的帮助——这种助力极有可能反倒会拖了他们的后腿。而如果仅仅只能向海汉人提供地皮,那这种已经唾手可得的东西,对他们又能有多大的诱惑力呢?

阮经贵又不禁想起了先前进港通过峡湾时看到岸边密密麻麻的炮台工事,如果有不怀好意的船只试图硬闯进来,只怕在那个航速缓慢的地段就会被岸边的火炮给轰成一堆碎木片了。而国内竟然还有不知死活的死硬派,叫嚣着要派出船队突袭海汉老巢,对会安城被毁一事进行军事报复。不知道那些嚷着要血战到底的人看到了这里的炮台工事,又会是怎样的一副表情?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汽笛的轰鸣,将阮经贵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来。他望向远房,见那里有一个冒着白烟,通体发黑的奇怪东西,分为数段,前后总共长有十多二十丈。没等他看得分明,便见那东西居然缓缓地开始朝着东边移动了,而且速度越来越快,顶上冒着浓浓的白烟,势若奔马一般朝着东边急驰而去。

“这……这是什么鬼!”阮经贵脚一软,差点跌坐到地上。

出发之前,南越朝廷通过各种途径所打听到的消息当中,也有一些听起来很玄乎的内容,比如说海汉人用百万斤精铁造出了小山一样大的铁船,还有消息声称海汉人有一种鼻喷白烟,疾行如风,可载重万斤的大铁龙,这种听起来就荒诞不堪的内容,自然早就被阮经贵过滤掉了。什么大铁龙大铁船,这种神话传说只能唬唬那些什么都不懂的愚民,阮经贵并不相信这些传言会有真凭实据。

然而眼前的景象大大地扇了阮经贵一个巴掌,刚才看到的可不就正是传说的大铁龙?海汉人竟然掌握了如此高深的法术,难怪他们会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如果他们把这种大铁龙投入到战场上使用,那别说抵抗了,恐怕吓都得吓死不少人。

执委们可不知道本地的蒸汽机车给刚刚到港的南越特使来了一记下马威,他们接到来自三亚新港的报告之后,正在讨论应该用何种态度处理南越的求见。

“从我们最近得到的消息来看,南越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毫无疑问,南越这次派出使者是向我们求和来了。”陶东来望向在座众人道:“各位觉得如何?”

“首先我们必须要确定一个底线,那就是让南越政权下台,让安南国内实现统一。”颜楚杰立刻便接过了话头:“安南统一之后,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在中南半岛的南部开辟新的港口据点,这是我们向南海地区扩张势力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南越想跟我们议和,那底线条件就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意思来。”

“他们要是最终都得下台,那现在议不议和还有什么区别?”越之云问道。

“当然有区别。”颜楚杰解释道:“如果要联合北越和占城一起发兵攻打南越,那肯定也能打下来,不过这中间所发生的伤亡和造成的破坏其实都是无谓的,而且这场仗打下来最快也得几个月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寻求政治途径解决会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办法。”

“很难得你个战争贩子居然有主张和平解决的时候啊!”宁崎忍不住对颜楚杰嘲讽了一句:“我得出去看看今天太阳到底打算从哪边落下去。”

屋内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颜楚杰倒是对此不以为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说过,战争只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杀光南越人,而是在南越统治区内的几个关键地区建立据点,形成实质的控制力。我们之前针对南越发动的两次战斗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现在如果不需要打仗就能达到这个目标,那我认为并不需要继续强行发动战争。”

陶东来点头赞许道:“我认为老颜说得对,在南越问题上,我们不必纠结于到底使用哪种手段来达成目的,现阶段哪一种比较有效,我们就使用哪一种。”

阮经贵站在船头,双手扶着船舷,呆呆地望着眼前无边的大海。他在两天前搭乘了葡萄人的“圣玛丽号”商船,准备代表南越朝廷前往海汉人的老巢胜利港,与对方就目前的战事进行谈判。

在战局处于下风的时候,充当向敌方求和的使者,这种差事简直就是一种折磨。顺化府的官员们你推我让吵了几天,都不愿意主动担起这个需要把脸皮揣在兜里的任务。最后推来推去,这个差事莫名其妙地落在了阮经贵头上。

阮经贵可并不是南越朝廷的正式官员,要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也就是有个阮氏的出身背景而已——是的没错,就是现在南越傀儡政权的真正掌权者阮氏家族。但阮经贵由于只是偏房血脉,从小在家族中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也没有能够在长大成人后混进南越的官场,最终只能依靠家族在南越地区的影响力进入商界,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

南越地区绝大多数利润丰厚的产业都被阮氏垄断,因此阮经贵在这一行里的经营状况一直都相当不错,而他也有很多与华商、葡萄牙商人等外来户打交道的机会。在阮氏家族当中,阮经贵是极少数通过自学掌握了汉语和葡萄牙语的人,当初葡萄牙人与南越朝廷之间达成军事合作的谈判,就是由阮经贵居中进行翻译。

有鉴于南越目前缺乏专业的外交人才,而阮经贵又有与汉人和葡萄牙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于是出使求和的重任就交到了他的手上。如果有选择的机会,阮经贵自然不会乐意接下这种极容易背锅的任务,可南越的衰亡同样也会影响到他的前途命运,加上家族内部也给他施加极大的压力,最终阮经贵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下来。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今天就能抵达胜利港,见到自己的谈判对手。但面对这个试图要将南越灭国的敌人,究竟该如何来进行周旋,让他们打消原本的意图呢?对此阮经贵并没有想出有效的办法,而朝廷给他的底线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可能性保住“国体”——只要能让海汉人停止敌对行动,并承认顺化府对南越地区的统治权,那么海汉人提出的条件尽可酌情答应下来。

为了这次谈判,南越朝廷倒也不是一点事情都没做,他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下海汉人扶助北越政权所换得的好处——大量的钱财、几处被划归给海汉人长期使用的临海港口区域、开放的通商和定居权,以及大量作为交换条件被送往海汉统治区的人口。

如果放在一年前,他们肯定会嘲笑北越朝廷的软弱可欺,因为南越这边找到葡萄牙人合作,可并没有付出过这么大的代价。除了钱财之外,南越朝廷给予葡萄牙人的特殊权力也就只有通商定居和传播宗教,并没有给葡萄牙人划出专属区,更不会大量地将治下的子民送给葡萄牙人当奴隶。

然而事情发展到眼下这步,南越朝廷也只能感叹一分钱一分货了,海汉人的要价虽高,但北越因此而得到的回报显然也非常不错。除了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军之外,以往北越最为无力而南越引以为傲的海贸,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南越所打听到的消息,现在仅仅是往返于北越和琼州岛之间的大型商船,每月就多达三十艘以上,而这种改变显然也跟海汉人脱不了干系。北越源源不断地将稻米、木材、药材、矿产乃至人口输送到海汉人的统治区,而海汉人则是报以大量的军火和军事教官——北越甚至还派出了军官团,专门去海汉人的武学院学习如何使用火器作战。

早知道海汉人的大腿粗成这样,哪会有让北越那帮家伙去抱的机会!南越的高官们捶胸顿足,为错过了时机而后悔不已。但既然海汉人帮助北越的目的是为了这类的实际利益,那南越也同样还有收买对方的机会存在,无非就是代价的高低而已。而在自身生死存亡之际,不管是钱财、土地、人口还是别的什么权力,其实都可以拿出来作为交易的砝码。

但即便是海汉人肯赏这个脸开出一系列的交换条件,那南越难道就能从此平安无事了?阮经贵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他可不是朝堂上那些只会夸夸其他,根本不懂得实务的文官,他赖以为生的就是各种买卖,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因此对于涉及到这方面的事情都非常敏感,看法也和官场中人有着极大的差异。海汉人在南越一南一北扶持了两支敌对势力,又想方设法大费周章地赶跑了南越唯一的盟友,花了这么多的工夫,恐怕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南越的小朝廷,而是有着更多的企图,难道南越拿出一些利益来就能让海汉人打消了对南越地区存有的野心?

不管别人怎么认为,但阮经贵觉得海汉人的格局不会像官员们想的那么小,此次前去胜利港谈判,进程恐怕不会太顺利。

当天下午,“圣玛丽号”帆船终于驶进了三亚近海区域,然而就在距离海汉还有七八海里的地方,迎面驶来了一艘小型帆船,挡住了“圣玛丽号”的去路。

经过简短的隔空喊话之后,阮经贵得知了对方的身份是“海汉民团三亚水上警备大队”,而对方在获知他们的进港意图之后,便要求“圣玛丽号”尾随其后进港。

鉴于“圣玛丽号”的来历比较特殊,巡逻船并没有引导它进入胜利港,而是直接带去了三亚新港,并在绕过鹿回头半岛时用旗号通知了岛上的哨所。待两艘船一前一后驶入两河入海口的狭窄航道时,三亚港管委会已经得到了民团哨所传回来的消息。

“有葡萄牙的商船进港了,看样子是从南越那边过来的。”邱元放下电话,对驻防港区的民兵排长于铁柱说道:“走,去码头上看看!对了,让人去通知一下迎宾馆的葡萄牙人,或许需要他们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