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第323章 军官进修班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5081 字 2022-11-06

郑廷也深知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早就抱定了决心要在这三个月的进修期内尽可能地多学一些本事。因为在此之前就已经在涂山半岛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海汉式训练,又与海汉民团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过,因此郑廷认为这次的进修对自己而言不会有太多适应性的问题——至少他在进入军校之前是这么认为的。

“郑廷出列!”

听到这声命令,郑廷从走神状态回到现实中,赶紧跨前一步,大声应到。昨天送别小王爷郑柞返回安南的酒宴上,大家都喝得多了一些,以至于他今天早上险些爬不起来参加点名。

“集合军号都已经吹完了,你才慢慢腾腾的出来集合,当这里的军规都是玩笑吗?”黑脸教官的嘴就杵在郑廷耳边,唾沫星子喷了郑廷一整脸。

虽然对于这个名叫古卫的海汉军官没什么好感,但出于军人服从上司的习惯,郑廷对他的粗鲁行为也并未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情绪,依然站得笔直地接受他的训斥。虽然没有反抗的表现,但郑廷依然还是对此有些腹诽:“当初在涂山训练营的时候,可没有早上集合点名这种事情……”

“看在你初犯的份上,那就……围着操场跑十圈吧。”古卫立刻就宣布了对他的惩罚措施:“立刻出发!”

郑廷虽然很是不情愿,但身在军营就必须执行命令,还是照着古卫的命令做了。只是他没有想到,这十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在第一天当中,他就因为内务未整理、吃饭时未遵守进餐守则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受了数次跑圈惩罚。而与他同在进修班的北越小伙伴们,也基本上无一幸免。这种近乎严苛的管理方式,是郑廷以前在涂山训练营时所从未经历过的。

让郑廷感到有些不满的是,同在进修班的一帮海汉民团的军官生,却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处罚,反倒是在他们受罚的时候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眼神。但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海汉民团的军官生的确比他们更懂得什么叫军规,这帮家伙的表现几乎无错可挑,根本就没什么可以惩罚他们的理由。

“你们海汉的军规实在太严苛了!”晚饭后回到营房,郑廷终于忍不住对同住的海汉军官生们提出了抱怨:“我们的职责是上战场打仗,把营房弄那么干净,吃饭要听命令才准动筷子,揪着这些事情不放有什么必要?”

离他最近的一个军官生站起身来,个头不高却十分敦实,头发理得非常短。郑廷注意到他的军服胸前的军功略章居然有一枚个人三等功章和安南战役纪念章,看得出他应该是在前次远征安南的战斗中立功才获得了这次的进修机会。

“你想知道原因?”这个海汉军官生伸出手指了指郑廷,又指了指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你们的朝廷需要花钱请我们去帮助你们作战,因为你们都是业余的,我们才是职业军人!”

郑廷听完便唰地站起身来,怒视着这个比自己矮了大半头的无礼家伙。如果不是顾虑到军规,郑廷已经将攥紧的拳头砸到这张令人讨厌的脸上了。

“你不服气吗?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这么简单的规矩都守不住,难道还指望你们上了战场之后能够严格遵守军令?”小个子军官生继续毫不留情地嘲讽道:“惩罚你们,只是要帮你们养成遵守军令的好习惯而已。如果你们这些当军官的都做不好,那回到安南之后又怎么能训练好你们的士兵?”

虽然郑廷怒火中烧,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小个子军官生说得有几分道理。对比这些海汉人亲自训练出来的民团军官,自己这帮北越军人的表现似乎的确散漫了一点。郑廷又不禁有些埋怨当初在涂山训练营受训时的教官,为何当时不按照海汉民团的标准来要求受训人员——当然他并不知道北越高层与海汉达成的军训协议中,只有战术训练,并不包括军规在内的综合管理在内,训练营的教官们自然不会主动去多管闲事。

相比大陆地区广东境内的甘蔗种植环境,亚龙湾其实并非理想的种植地,按照农业部的估算,这里的甘蔗田产量顶多就在每亩三吨上下,大约为广东蔗田的三分之二左右。这并不是仅仅是甘蔗品种差异造成的产量不同,主要还是由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即便是在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海南与大陆地区的甘蔗亩产量也存在着类似的差异。

但对于考察团来说,每亩六千斤上下的产量已经足以让他们兴奋了,因为在这个时期,两广地区甘蔗产地的亩产量其实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水平,最好的地方也就是七千斤左右的亩产量了。

按施耐德所说,这里有上千亩的甘蔗田,股东代表们很容易就可以估算出年内大概能收获六百万斤左右的甘蔗,按照两广地区制糖业的一般榨糖水平来推算,制出三四十万斤蔗糖应该是比较稳妥的数字。而这还仅仅只是海汉人对蔗糖业第一年的试水之作而已,如果不出意外,海汉人在获得第一年的丰收之后肯定还会进一步加大甘蔗种植面积,将糖业当作崖州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来进行发展。

明代的时候,中国出产的红糖、白糖、冰糖等糖类商品已经大量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天工开物》、《闽书南产志》、《物理小识》、《广阳杂记》、《兴化府志》等著作中都记载有熬炼白糖的方法,可见当时中国制糖业的兴盛。由于当时的技术传播手段所限,白砂糖是类似丝织品、瓷器这样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一直受到西方商人的青睐。据史料记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在崇祯十年时造访广州,在当地购买的物资当中,就有白糖13000担,冰糖500担。

以考察团连日来的所见所闻,股东代表们不难推测海汉人的意图就是要把大陆地区的蔗糖出口生意抢一部分过来。虽然本地的种植规模还远远不能与大陆地区相比,但股东代表们相信海汉人敢打这主意必然就是有了某些能够控制成本的办法——海汉商品的最大竞争优势就莫过于成本,胜利港所出售的商品,其价格永远都比同行的竞争对手们要低几分。虽然这里的甘蔗种植业才刚刚起步不到一年,但大伙儿似乎都能够预见到本地制糖业的光明未来,在这个阶段就通过投资来介入这个行业,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由于股东代表们的热切表现,施耐德不得不延长了在甘蔗种植基地的参观时间,以至于天色都已经开始擦黑了,股东代表们才在催促声之下登船回港。

四月七日,考察团迎来了他们此次胜利港之旅的最后一个大型考察项目——位于胜利港以西两河交汇处的三亚内河港开发区。这个内河港紧贴着出海口,但由于出海航道较为狭窄,港湾内几乎不太会受到海面上风浪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处绝佳的避风港。而执委会在规划之初,就将这里划为了未来三亚主城区的商贸港,并且会作为兴建主城区的首批基建工程来进行开发。

三亚内河港的项目其实并不在“琼联发”的项目清单上,之所以安排考察团来这里进行考察,执委会是希望能让这些富商们了解本地的规划状况,从而对三亚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拥有更多的信心。

考察团乘船从胜利港出发之后,先后绕过榆林半岛和鹿回头半岛,便抵达了内河港的入海口航道。这里的航道比进入胜利港的航道窄了一半多,最窄处仅有四五十丈宽。两艘双体帆船都将船帆降下了一半,一前一后缓缓驶入这段狭窄航道。

王汤姆这两天都跟着船队出行,一方面负责船队指挥和安全护卫,另一方面他也要对周边的环境状况进行一些简单讲解。这时候王汤姆就拿着一个手持扩音器,向股东代表们说道:“各位请看右舷,我们会在这边的山坡上修筑炮台式的防御工事,对进入港湾的航道进行护卫。今后停泊在这个港湾中的船只,也无需担心会遭受到外来的攻击。”

驶过航道进入到内河港湾之后,考察团的股东代表们很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岸边已经有数百民工正在忙碌地进行施工,有一段河岸甚至已经搭起了两三条木制栈桥,而在此之前大家都以为海汉人所说的内河港还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

实际上在安南战役结束之后,建设部便已经开始实施三亚内河港的开发项目。从胜利港到内河港之间的陆上通道在三月初就已经打通,年内还计划要铺设完胜利堡到内河港之间的铁轨,让轨道交通将内河港、胜利港和田独这三个重点地区串连起来。而在此期间,对两河流域的大规模开发和移民迁入也将同步进行,有了开发胜利港的操作经验在前,对内河港地区的开发速度也会比之前快得多。

还没等靠岸下船,施耐德便已经被股东代表们围在了甲板中央。大伙儿提出的问题也很一致——新港口附近的地皮卖不卖?什么价?如果不卖那能不能租?

虽然胜利港开发至今才一年时间,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胜利港作为商港的开发潜力其实很有限,港口旁边就是山,山脚下的小块平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这次考察团到来之后,港口商务区剩下几块为数不多的空地也被一抢而空,可以说已经没有拓展商务区的空间了。执委会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因而加快了对新内河港的开发速度。相比胜利港,内河港所处的两河区域就有了更多的平坦空地可供开发利用,而眼尖的商人们显然也已经发现了这个商机,想要趁着现在这个时机就早早进入,先弄块地皮抢占有利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