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第251章 新船下水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5109 字 2022-11-06

除了引来了大量的本地民众到港口围观之外,执委会也特别从外界邀请了一些观礼人士参与这次的仪式。如仍在胜利港逗留的李奈,昨天刚从占城返回胜利港的詹贵,最近表现不错的榆林巡检司魏巡检,以及为此专门率领船队从崖州赶来道贺的罗升东罗把总。而且这次罗升东可不是打着空手来的,很是“贴心”地为了穿越集团送来了三十名小丫头,并且附上了卖身契,耗费超过了千两银子。当然这个礼物执委会没人敢私吞,赶紧一转手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给了宁崎——把这些最大年龄都还不到十四岁的小萝莉先安置在学校,等回头再找机会讨论该怎么处理这个“麻烦”。

罗升东可不是像李奈那样的外行人,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在得到执委会的允许之后,几乎每次来胜利港都会去船厂看看试验船的建造进度,可以说这艘船对他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秘密,顶多是有些技术细节看不懂而已,因此对于这艘船的认识也比李奈之流要深刻得多。

对于海汉人造船的本领和在设计上的奇思妙想,罗升东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船艏的形状、舵轮系统以及桅帆索的设计,更是让罗升东拍手叫绝。但同时罗升东也很清楚,这些先进的造船技术绝大部分都没法在大明复制出来,因为那些精钢制成的船身加固件、机械传动装置以及粗大的精钢空心桅杆,都不是大明的匠人所能想象出来的东西——即便看到实物,也很难想象海汉人是怎么把这些部件造出来的。

罗升东认为大明船匠唯一能够模仿的,大概就只有海汉人所制的那种风帆了,但他也听海运部的人说过,没有足够大的风帆面积,即便把传统的中式硬帆改成了这种“海汉帆”,对驾船的实际效果仍然很有限,而想要加大船帆面积,海汉人所采用的超高空心精钢桅杆似乎就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于是唯一可能复制的技术细节也只能走入到了死胡同。

对于这艘试验船的实际性能,罗升东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很想看看海汉人花费如此之多的资源打造出的帆船到底比本朝的帆船能强出多少,而另一方面,海汉人海上实力的不断壮大也让他心底隐隐有一丝恐慌。罗升东不是庙堂上的那些只会空口说白话的官员,他在水师待了多年,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有很直观的认识,而海汉人所造的这艘船,显然不是单单为了运载货物和移民而已——没有任何一艘民船会装备如此之多的火炮,不,哪怕是大明水师的战船也没有这么强的火力!

等海汉人掌握了制海权之后,他们还会像现在这样人畜无害,只是埋头赚钱做生意吗?对于这个猜测,罗升东连半点把握都没有,但要让他去当面质问海汉人,他又实在提不起这个胆——要是海汉人真打算翻脸做点什么,那离胜利港最近的崖州水师就是第一个倒霉的对象!

“不管怎样,总之先要看看海汉人这艘新船的性能,才能决定今后的态度是战还是……”罗升东心里默默地盘算着,努力让自己不要去考虑最坏的可能性,他实在无法想象出崖州水师这堆破烂木头在海上对付海汉人炮舰的景象,只能期望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而李奈看待此事的角度与罗升东又有不同,他虽然不太懂得海汉人的这艘船到底具备了怎样的技术优势,但从海汉人如此慎重的态度来看,这艘船的下水对他们具有非凡的意义。以海汉人的营造能力,李奈丝毫不会怀疑在今后的几年中,胜利港造船厂会像下饺子一样大量地下水这种船只。而且海汉人连那种几十丈长的大铁船都能造出来,今后把船越造越大,似乎也是一种可以预见的趋势。

陶东来抬手看了一下时间,对越之云道:“开始吧!”

“陶总不讲点什么?”越之云有点诧异地问道。通常在这种场合,领导多少都会随便说几句,总结下过去,展望下未来,大家只要好好干活就一定会有糖吃之类的。

陶东来微微一笑道:“这艘船对我们这个集体的意义,懂的人自然就懂,不懂的人也没必要多作解释……中国特色下水仪式难道就是领导讲话?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越之云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与孙长弥一起走上了船台。他们作为这艘船研制建造工作的领头人,被执委会授予了为其剪彩的重任。两人抽出腰间的军刀,交换了一下眼色之后,一起挥刀从一左一右砍断了挂在船艏前方的红绸。震耳的鞭炮声立刻响起,数头健牛在民夫驱使之下缓步前行,拉动绞盘,然后由链接绞盘的数条牵引索将这艘三十二米长的木制帆船缓缓地拉出船台,顺着地面铺设的滑轨向海面慢慢滑去。

宁崎听了陶东来的话之后,也很快就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金兰湾这地方再怎么好,那也是在别人的控制之下,穿越集团要想去占下来,首先自身得有足够的实力才行。就算是能用类似与北越的合作方式,把金兰湾这地方以共同开发的名义要过来,那也得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对其进行前期建设才行。

穿越集团在北部湾半哄半骗占下的涂山半岛面积不大,地势易守难攻,加之就近能够得到劳动力和物资的补充,建设开发的难度说不上特别大。目前当地已经建起了兵站、物资仓库和简易的码头,驻扎了近百名军事人员和几乎同等数量的民伕,与北越郑氏合办的军事训练营业已完成了第一期的建设,首批三百名学员也已经在十天前开始接受海汉军事顾问的培训。

但对于金兰湾这种地方的开发,就很难完全照搬涂山半岛的经验,因为这地方的面积实在太大了一些,光是内港就有好几十平方公里的海面,要想确保这地方的安全,可不是像涂山半岛那样驻扎少量军事人员就能实现的事情。而且当地这种由两个半岛环抱形成的港湾其实与胜利港很相似——只有在港湾最窄处架设起火力强大的岸防炮,才能真正确保港湾的万无一失。而现在大本营的岸防炮工事都还尚处于施工阶段,岸防炮刚刚定型,炮兵数量严重不足,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短期内都不太可能在海外基地修建大型的岸防炮工事。

而当地也没什么特别的矿产,想要像黑土港那样作为产业基地来建设也同样无法实现。根据后世的资料,金兰湾地区唯一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原料就是硅砂矿,这玩意儿可以大量用在玻璃、陶瓷的生产和冶金工业上,但问题是海南的文昌和儋州都有硅砂产地而且储量不小,穿越集团根本没有舍近求远的必要。

“金兰湾这地方,可以列为今后要关注的战略要点之一,但近期不用急着去占领它,占城就算把那地方送给我们,现在也拿不出足够的资源去搞开发。”陶东来对于金兰湾一事下了定论:“我们可以先建立与占城之间的贸易关系,然后设法说服对方,让我们在金兰湾设立个用于货物中转的商栈码头,慢慢再扩大规模。”

“卖军火给他们?”宁崎脱口问道。

“我倒是想卖,但最近都没东西可卖了!”陶东来很难得地露出了愁眉苦脸的表情:“军工部门的产能不够啊!现在福建和北越都还有没完成的订单,民团的扩编也需要增加武器配备,军火的生产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仓库里已经没有存货能卖给占城了。”

“就不能让军工部门加快生产速度?”宁崎对于这种有生意不做的行为十分不解。

“早就已经是三班倒了,问题是我们手头根本就没有熟练工,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进了生产车间之后才开始接受生产培训,你想想做枪炮的手艺是短短几个月能练出来的吗?每次一说加快生产速度,废品率就直线上升,你是没去田独的军工厂房看过,报废的零件堆得跟小山一样,能有现在的产量,军工部门那帮人已经算是很努力了。”站在军警部和工业党的双重立场上,陶东来不得不为军工部门进行了辩解。

“多招些工人……”宁崎这话只说到半截便觉得不妥,自己就停下了。

军工部门不比其他的单位,并不是有体力、肯听话的归化民就一定能胜任,这可是实打实的技术部门,头脑粗笨的人肯定是进不去的,这一条就已经刷掉了相当一部分劳工。而且因为涉及军工技术,对工人的“政治背景”也有一定的要求,必须要出身贫苦,对穿越集团抱有正面看法和感恩之心的归化民才能有资格成为军工部门的工人。另外这些人都签署了至少十年的用工协议,在此期间他们不能以任何私人理由离开穿越集团控制的地区,这也是为了确保穿越集团在军工技术上的技术优势不致于外泄。

有了种种条件的限制之后,军工部门的劳工选拔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每次从宁崎手里划拨过去的归化民劳工名单,最后能通过一环环审查成为军工部门正式技术工人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从某种角度来说,军工部门挑人的严苛程度甚至大大超过了军警部挑选民兵。这种情况反映到军火产能的扩大上,效果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想要扩大产能,就只能寄希望于产业工人群体的逐步增大,急是急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