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第205章 父子对话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5065 字 2022-11-06

于小宝脸上的神色倒是很镇静:“宁先生说了,今后执委会治下的地区,只需要遵守执委会规定的制度,大明律在我们这里并不适用。”

于大山握着筷子的手都有点抖了:“你不用说那么多,首长们自然有他们的考虑,但你要进民团这件事,我不同意!”

于小宝见此路不通,赶紧换了个方向劝说:“爹,以前村里的柱子哥现在就在民团二连,已经当了班长了,可以指挥十来号人了!”

“你爹我每天在工地上指挥两三百号人都没吹这个牛!”于大山很是不屑地反驳道:“照民团的编制,我这应该是也是个……连长了吧?”

“可民团当差只要是升到排长,等退伍之后就直接升到劳工了。”于小宝不肯放弃,继续说道。

“这么说以后民团会出不少的劳工?”于大山先是愕然,接着便放松下来:“无妨,等这些人当完这几年差,你老爹我早就升到四级,五级去了!”

“当完差之后还能分地,柱子哥说退伍之后就能包一块地来种,期限好几十年,省下了买地的钱,而且只需缴纳极少的粮赋给执委会就行了。”于小宝只好使出了最后的绝招。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终极追求就是地皮,上到皇亲贵族,下到贩夫走卒,极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个诱惑。

“这你小子就不知道了吧!”于大山很是不屑地摇摇头道:“你老爹我升到四级劳工之后,一样可以包地来种,民团排长退下来的只能包三十亩,四级劳工可以包五十亩,你想想哪个划算?”

于小宝虽然已经在小学上了几个月的学,天天跟穿越众混在一起,多少有了一些见识,但要说这些民政政策,他却是不及于大山吃得透彻。

于大山能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就完成了跳,从普通平民升到劳工,除了民政部门的有意扶持之外,他自己的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民政部在农场公社发生骚乱之后就专门给归化民干部开了课,让他们学习一些粗浅的管理技巧,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于大山自然也在此列。他虽然不识字,但并不妨碍他理解首长们传授的那些管理技巧,其中最让他认同的便是“要让下属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除了满足吃穿住行这样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如何调动普通劳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直是民政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制定《劳工等级制度》、《劳工管理条例》之类的法规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而将这些法规的内容灌输到普通劳工心里并帮助他们理解,这就不是穿越众能够手把手去做的事情了,必须要依靠于大山这样的归化民基层干部去施行。

于大山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当好,不但自己努力把政策吃透,同时也不忘时时向自己管辖的劳工们宣讲、解读这些政策,让他们看到未来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可能性。像他这样的工头,既要抓生产,又要抓思想改造,表现出了出众的能力之后,升职升得快也是有道理的。

于小宝辩不过自己老爹,索性把筷子一放道:“孩儿跟符力约好了,明年一起进民团,这一走岂不是要让孩儿做言而无信之人?”

于大山斥道:“你还真是糊涂,符力想进民团,首长就真能让他进吗?他可是符山峒的继承人,现在民团里那么多符山峒出来的黎人,符力要是进去当差,你说那些黎人是听他的还是听首长的?”

“这个……”于小宝还真没有想到过会有这样的麻烦局面出现,他和符力只是一心想进民团去当兵,对于这些更深层的利益冲突和人际关系,在他们这个年龄显然还考虑不到这么多。

“你别想着好像只有进民团当民兵才能出人头地,要真是那样,海汉首长们干嘛不全都当兵去?施先生、宁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不一样在执委会里做事吗?”于大山恨铁不成钢地训斥道:“我去求宁先生让你去广州,就是想着你以后能跟着施先生学点本事,今后在首长们身边也算是有点用处,不比那只会放枪放炮的民兵强上百倍?”

“可是……”

于小宝还想分辩,于大山的筷子头已经落到了他额头上:“说了这么多你小子还听不进去,非要打在身上才有用?盯着我干嘛?赶紧吃,吃了跟我去王裁缝那儿,我下午就跟他说好了,给你小子做两套新衣服,赶赶工应该能穿着新衣去广州,等下过去把尺寸量了……你不用盯着我看,布料的定钱都给了……”

宁崎笑了笑道:“广州的事情不是你想的这么简单……”

他话音还未落下,便看到于大山膝盖开始往下弯了,赶紧伸出手一把抓住于大山胳膊道:“你这是干嘛?站直了好好说话!”

于大山这一跪没能跪得下去,只好躬身回话道:“宁先生,我于家这几个月多得首长们照顾,我寻思着小宝都十六了,也该是替首长们做点事情的时候了。”

“你的想法我能理解,但是不要动不动就跪,你知道我们不兴这个规矩!”宁崎见于大山站稳了身子,这才放开了手。

“是是,是我不对。宁先生,您看小宝这事……”于大山可怜巴巴地望着宁崎,那样子只要宁崎说个“不”字,只怕他膝盖马上又会软下去了。

宁崎对此也很是有点挠头,像于小宝这样的归化民二代,如果能一直在胜利港接受系统的教育,那日后进入到新政权的官僚系统中肯定是没多大问题。但现在驻广办也的确是用人的时候,正需要像于小宝这样的人去协助施耐德等人的工作——大本营选派的归化民肯定都是在这里有根有底的人,可靠度比施耐德他们在广州当地雇人要高得多。

“算了,各人自有天命。”宁崎心想自己如果不答应这件事,于大山心里说不准还会有别的想法,反而可能会节外生枝,当下便对于大山道:“这样吧,报名的事情我答应了,但派去广州的人选还是得经过执委会的讨论才能决定,这个意思你明白吧?”

“明白明白!”于大山脑袋点得跟鸡啄米似的:“就是要执委会的首长们都同意,这件事才算成了。”

“等出了结果,会有人通知你们父子的。还有,这事你最好先和小宝说一下,看看他自己有没有什么想法。”宁崎最后叮嘱道。

“一定一定,多谢宁先生成全!”于大山躬着身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海汉的规矩不兴下跪,于大山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感谢了。

得到了宁崎的首肯之后,于大山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也稳定下来,回到工地上交了签好字的文件。下班时间一到,便哼着每天早上都会从高音喇叭里听到的《苏维埃进行曲》去了一号基地大门口的食堂,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布包,慢慢打开来,原来里面是一小叠流通券。

于大山从最下面抽出一张两元面值的流通券递了出去:“一份普通餐,一份首长特供,要加煎蛋的,另外再打二两水果酒!”

“哟,老于这是发达了啊!”“于工头是又要升官了吧?”

周围一些排队的劳工纷纷起哄,作为目前胜利港为数不多的劳工,于大山可是归化民当中的明星人物,周围不乏各种羡慕嫉妒的眼光。现在码头工地上一般劳工到食堂吃普通餐是不额外收费的,四两杂粮饭加两个素菜,但想吃荤菜得另外加钱,虽然价格便宜,但多数劳工还是舍不得花这钱,一周顶多开个一两次荤罢了。

不过像于大山这样的劳工,各种工饷加上岗位津贴,每个月的收入已经超过十元,是这些刚刚被纳入本地民政系统的初级劳工收入的四五倍之多,在归化民当中妥妥地属于“高薪阶层”,消费能力自然也要强得多。一份两荤两素,白米饭配咸菜、肉汤和水果的“首长特供餐”,加上煎蛋足足就要一元钱,普通的劳工肯定是不具备这样的消费能力,就算是于大山也只能偶尔为之。再加上一角钱一两的高价水果酒,这顿“丰盛”的晚餐只能让旁观者们大呼土豪。

虽然海汉首长们的伙食水平看起来比自己吃的好得多,但并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对,这在劳工们看来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最初的时候食堂本来是一视同仁,并没有将穿越众和归化民的伙食区别开,大家都是一样吃大锅饭,但后来随着归化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食物配给制度不得不在现实的压力下进行了改变,人为地将穿越众享用的一日三餐区别开来。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民政部门对归化民劳工采取了高福利待遇制度,一日三餐全部免费供应,而本地的高级食材如肉禽蛋奶等等的产出都还十分有限,完全无法满足本地的人口增长速度。在经过民政部门的研究之后,也只能屈服于现实状况,按照穿越众和归化民的区分制定了不同的伙食标准,除了沿用过去的免费制度之外,同时也采用了部分收费的形式——归化民想要享受普通餐之外的菜品那就得掏流通券付账。

只要愿意花流通券,哪怕是穿越众专享的套餐也可以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少数人的不满——吃不起好东西是因为劳工等级不够,只要好好工作,升到劳工以上,不就有足够的流通券能享受一下首长们的伙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