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周刊》总结了三点理由:一是斯蒂芬·金的小说在北美地区一直很受欢迎,它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也格外受观众和影评人的青睐;二是《肖申克的救赎》对自由和希望的追逐更符合美国人内心,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是自由女神像,美国这个国家诞生于一群为了自由而逃离英国的人民,美国每个周都有各自的法律,从这个层面上说,《肖申克的救赎》更契合每个人内心所想;

三是电影对每一个人物的描摹,正如电影所说的那样,强者拯救自己,圣人普渡众人,安迪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瑞德,他没有被环境所同化,而与瑞德命运相似的老布缺少安迪这个催化剂只能选择死亡,这个对比很巧妙,而电影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节。

《综艺》杂志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所以第一遍欣赏的时候,许多观众只认为是一个超高智商的被诬陷的罪犯逃狱的故事,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价值。

瑞德和老布的命运。

安迪的毫不妥协。

监狱的百态,狱长的贪婪,囚犯们遭受的惨无人道的对待。

当安迪冲破肮脏的下水道,奔向自由的天空时,又有多少人没有举起手掌用力握着拳头?

当典狱长扔的石头穿过丽塔·海华丝照片的那一刻,又有多少人没有露出笑容?

在监狱里安迪是被欺负的对象,被虐打,被强/奸,被关小黑屋,但面对虐打他会还击,面对强奸他会用知/识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从被关进去的那一刻起,他就时刻想着自救,他不是不想使用法律,只是一开始法律就成为了第二选择,典狱长的做法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是阿甘的奋力奔跑跑出的人生让人感动,还是安迪在肮脏的臭水中穿梭,在雨水和雷声中获得自由更让人感动?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答案,只能说这两部电影都很出色,奥斯卡选择了《肖申克的救赎》而已。”

而伴随着奥斯卡的落幕,《肖申克的救赎》在北美引来的关注度也越发高昂,电影的上映一直延续到了奥斯卡以后,许多并未看过电影的观众也纷纷走进了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