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为自己对剧本的专注程度已经够可怕了,可是和埃伯特交流之后,他却发现这个平时乐呵呵软趴趴的家伙竟然是这么固执,他和自己有不同意见后不会急着和他争吵,而是记下他的想法之后再返回去仔细思考,直到产生新的想法,或者找出反驳自己的理由后才肯罢休。

多数时候,希斯·莱杰都不得不承认埃伯特的想法是对的,他似乎明白了埃伯特那座小金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了——和他的那些竞争对手相比,埃伯特的劣势很明显,太年轻,长得太帅气,这些都是严苛的评委们不投票的重要原因,可是埃伯特却让评委们心甘情愿地选择了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表演本身。

外界的干扰因素哪怕再多,表演本身才是第一位的。

希斯·莱杰发现了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他拍了那么多电影,合作过那么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他却从埃伯特这个比他还要小一岁的演员身上发现了表演的真谛。

前段时间他觉得自己的精神真的要崩溃了,一部分是因为家庭,一部分是因为事业——事实上,他的发展真的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是澳大利亚年轻演员中的希望之星,在好莱坞,澳大利亚籍的女演员比男演员的发展境况要好得多,妮可·基德曼、凯特·布兰切特、娜奥米·沃茨……她们都是鼎鼎大名的一线,男演员中,虽然罗素·克劳和休·杰克曼的事业令人仰望,但澳大利亚帮在好莱坞整体属于青黄不接的境况,不像英国籍演员们,老一辈有朱迪·丹奇、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人,中生代有凯特·温丝莱特、裘德·洛等人,就连新生代也不乏凯拉·奈特莉等出色的演员,尤其在奥斯卡这样的重要奖项上,天生文艺范的英国演员提名机会更多,虽然获奖与否也会受到国籍的影响,但他们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希斯·莱杰一直致力于推动澳大利亚籍演员在好莱坞的发展。

他之所以觉得自己的事业存在问题,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表演的热爱,他越想把一个角色演好,他越想贴近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便能越多地感触到角色本身的喜怒哀乐,他本人就会受到更多的影响。

影评人们越是赞扬他,越是认为他突破了极限,他便越是痛苦。当一个表演者只能把快乐带给观众,但他自己却完全无法感受到表演的快乐时,这种感觉是崩溃的。

他几乎失去了所有光明。

许多患有抑郁症的演员也是这样慢慢变得绝望、沮丧,直至决定离开这个世界的。

在埃伯特的前世,与他在《白夜追凶》中有过合作却未曾交流过的罗宾·威廉姆斯也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症而选择自杀。作为一名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接拍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他持续地为观众奉上笑声,但他个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崩溃的。

希斯·莱杰隐隐约约有种奇怪的感觉。他总觉得,在《黑暗骑士》剧组他所受到的善意对待是他在其他剧组感受不到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到这样的对待,似乎仅有他是唯一的,每个人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开解他,渐渐地,他享受到了这种感觉,和埃伯特、迈克尔·凯恩等优秀的演员合作,他不需要有任何压力,他忘记了大半的不愉快,他慢慢回想到了成为演员的快乐。

突兀地,在埃伯特咬着笔尖纠结剧本里的某段剧情的时候,希斯·莱杰忽然来了一句:“和你们合作真的很愉快。”

思索了半晌好容易有了一点头绪却莫名其妙被打断的埃伯特:“……”

随后,他有些懵懂地瞥了希斯·莱杰一眼,停下了笔:“你知道你浪费了我多少脑细胞吗?好了,现在可以重来一次了,合作愉快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希斯·莱杰耸了耸肩,低头看了眼埃伯特的剧本,“难道你不觉得这样的合作状态很好么?”

埃伯特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了:“我觉得每次拍戏都是这种状态,这确实很好,但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地方。”

“这其实挺幸运的。”希斯·莱杰摸着下巴,“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幸运。”

埃伯特想了想,也是。其实他一直都很幸运,除了一开始的金酸莓对他的声誉产生了一些影响外,他的走红一路都很顺畅,与剧组的合作也都非常愉快,除了《奔腾年代》剧组摔伤那一次,其他时候他基本上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而多数演员其实都没有他这么幸运,尤其是那些刚刚步入演艺圈的年轻人,他们不得不每日每夜在剧场奔走,却无法收获属于自己的尊重。

北美本土演员还稍微幸运一些,工会的发达和家乡意识让他们总能比外来的演员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北美本土演员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是加拿大演员、英国演员和澳大利亚演员,在这当中机会最少的是亚裔演员,出于政治的需要,亚裔在电影中总被描述成黑帮人物、偷渡者和恶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