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页

“哈哈,不行,我是看得破,忍不过啊。”杨彪大笑起来,指着堆成小山一样的文牍。“司徒府可不是修行的地方。天子可以无为而治,三公却不能无为而治。曹参之所以能日饮醇酒,是因为有萧何规矩在前。我没有这样的好机会,相反,我要推翻很多规矩,重新立一套规矩,无为是做不到的。”

荀彧点头附和。正如杨彪所说,刘辩也推崇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天下,不过那只是对于天子来说,是帝道,是君道,不是臣道。相反,他对臣下的考功非常重视,甚至还怂恿一些刺头跳出来对大臣指手划脚,评头论足。祢衡那个大嘴巴就在怎么处理益州附逆世家这件事上和司徒府、廷尉寺发生了冲突,搞得杨彪、刘虞很头疼。事情报告到刘辩那儿,刘辩却不给任何意见,只是让三公九卿议政,如果再决定不了,就到朝会上讨论。

荀彧现在是看明白了,除了兵权不放之外,刘辩是决心将大部分权利都下放给三公,他是铁了心要垂拱而治了。这当然是荀彧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过他也因此累得像条狗似的。如果不是修行突然有了进展,体力增强,他也会杨彪一样疲惫。

“对了,杨公对山东的战事如何看?”说了几句闲话,荀彧立刻回到正题。“江淮平定,冀州大战迫在眉睫,杨公就看着山东遭受重创吗?”

杨彪听出了荀彧的言外之意。“文若的意思呢?”

“山东是大汉的财赋之地,数年战乱,已经受创深重。如果再被交战双方盘剥,势必伤亡太重,数年内都恢复不了元气。万一再激起巨变,如何是好?”

“可是,山东附逆,如果一点惩戒也没有,陛下也不会满意啊。”

“惩戒当然要有,却未必要以这种方式。与其将这些人力和财赋消耗在山东战场上,为什么不用来向外征伐,开疆拓土?”

杨彪眼睛一亮:“你继续说。”

“陛下有意西征,却苦于兵力、赋税不足。何不将这些曾经附逆的世家、豪强流放到西凉屯边,既予以惩戒,又可以解决兵力和粮赋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有了将功赎罪的机会,不至于铤而走险。就目前而言,也可以避免他们困兽犹斗,增加朝廷大军的伤亡。”

杨彪抚掌大笑。“文若,果然好计。这样吧,就由你写一封奏疏,呈请陛下,我愿意第一个署名。”

荀彧松了一口气,躬身而谢。

……

建章台。

刘辩看着怯生生的大乔小乔,暗自骂了一声。贾诩这老狐狸,耍我玩呢。这两个小姑娘才几岁,怎么能拿来当鼎。这也太禽兽了。这不是什么鼎,是两张白吃的嘴啊。

于吉平静的看着刘辩,将刘辩眼中的神色尽收眼底,一抹异色从他眼底闪过,随即又恢复了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