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页

荀彧非常羡慕皇甫嵩的处事哲学,可是他学不来。

“太傅,如今外有战事,内有议政,千头万绪,入不敷出,虽然陛下已经收复了益州,可是益州的赋税尚未解到,司徒府调拨不出足够的粮草供应平叛大军。太傅能否……”

皇甫嵩对荀彧没什么好印象,也不需要像对杨彪一样客气。他直截了当的问道:“你们还能供应几个月的粮草?”

杨彪和荀彧互相看了一眼。“三个月。”

“三个月?够了。”皇甫一摆手:“你将三个月的粮草给我,以后就不用你操心了。”

“太傅,三个月时间就能平定山东的战事?”

“就算无法攻克冀州,豫州也没有问题。”皇甫嵩胸有成竹的笑了笑:“不过,我们可说好了,兖豫青徐四州尚在战时,所有的赋税都要由当地镇守的将领控制,直到彻底平定袁氏的叛乱,相关驻军撤离,这几个州才会交给朝廷。你们……没意见吧?”

荀彧的脸色一黯。他明白了皇甫嵩的用意,也许就是刘辩的用意。他们并不急着彻底结束山东的战事,他们要利用战时这个最合适不过的理由,对山东进行清洗,进行压榨。山东人搞出这么大的事,朝廷不可能不对他们进行报复。

荀彧企求的看着杨彪。皇甫嵩是凉州人,对山东人一向没好感,和儒门也没什么真正的交情。当年党锢时,皇甫嵩也自称党人,想借机加入儒门阵营,结果被儒门人有意无意的排斥了。现在情况不同了,皇甫嵩没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指望他对儒门施以援手,无疑是痴心妄想。

他只能指望杨彪,希望杨彪顾全大局,不要让事态扩大。

“义真,陛下有意西征,你也是知道的。西征万里,需要大量的粮赋,就需要尽快平定山东。如果山东受创严重,我怕会延误陛下的西征大计啊。”

皇甫嵩笑了,指指杨彪。“文先,西征战事能否成行,陛下尚未有定论。你现在拿出来做理由,是不是有些太急了?再者,司徒府插手战事安排,是不是有越权的嫌疑?”

“我虽然不负责战事,可是西征这么重要的事,我岂能不预闻?”

“你放心,如果西征,不会从洛阳调拨粮草,这件事会由长公主和贾诩负责。”皇甫嵩收起了笑容,言语中有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陛下从来没有指望过山东的世家能够支持他的西征大业。”

杨彪哑口无言,只得长叹一声。荀彧心头也飘过一朵乌云,沉甸甸的。刘辩不指望山东的世家能够支持他的西征大业,有两种解释:一是刘辩要从荆益凉并四州筹集物资,一是刘辩要将山东的世家连根拔起。在他看来,显然是后一种解释可能性更大。

如此一来,山东儒门将遭受重创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要想保住最后的元气,就只能指望那些从各地赶来参加议政的贤良文学了。他忽然在想,天子召开这个会议,会不会就是为了甄别山东儒门中人,愿意来参加议政,与朝廷合作的,尚有一线生机,拒绝参加会议,不肯与朝廷合作的,自然是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