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高顺如释重负,感激不尽。

“此处没有外人,你对朕说句实话,有没有办法破张燕?”

高顺摇了摇头:“陛下,兵力太过悬殊,纵使突袭得手,也难全身而退。不过,张燕意不在洛阳,只要臣守得坚实,张燕要想攻过黄河,怕是不易。陛下亲征,当先挫其锐气,然后攻其心,乱其志,则十万兵可望风而降。”

刘辩沉吟片刻:“你的意思是说先战而后抚?”

“陛下所言甚是。”高顺取过地图,指着黄河上游的河心沙洲。“陛下,臣已将附近的船只搜集起来,陛下若派步骑两千,从沙洲渡河,往来袭扰,断其后路,可以轻驭重,用力少而收效宏。”

第132章 杜氏

高顺说的河心沙洲就是小平津,董卓当初曾经在此渡河,奇袭王匡,一战而挫袁绍锐气,迫使他放弃了河内,移师荥阳。

刘辩没有立刻应承高顺。不是高顺说得不好,这个战法的确可以让张燕有所顾忌,但是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拖住张燕,他关心的地方也不仅仅是孟津,而是整个洛阳。

他现在最关注的是轘辕关,那里有曹孙刘三个枭雄。他不能在孟津拖延太久。

刘辩找来了裴潜。裴潜的意见和刘辩差不多,高顺的战法是好,但是不宜直接采用,万一刺激了张燕,反而不美。当务之急,是先搞明白张燕在想什么。

“陛下,臣愿意去见一见张燕,摸清他的想法,然后再做定夺。”

刘辩同意了,裴潜收拾了一下,匆匆出城。

……

刘辩上了城头,远眺黄河。

黄河依然汹涌奔流,不过比起惊涛拍岸的砥柱来,这里的河水平缓多了。刘辩的印象中,黄河水浑浊暗黄,且时常断流,下游的河道经常干涸,不得不从长江调水补充。眼前的黄河还没有到那一步,不过已经成了害河。黄河的不定期改道,是山东——现在的青州最头疼的一件事。

看着黄河,刘辨一时思绪万千。这些天来,他面临着生死存关的压力,不敢有片刻放松,不是在研讨战事,就是在揣摩儒门布下的大局,难得有时间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此刻,面对着千年后依然流淌的黄河,他忽然有一些感悟,心绪出奇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