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页

尽管顾鲲现在就是外国人,他就是这种姿态的受益者,他也不舒服。

聊了一些体现顾鲲实力的话题后,殷桃忍不住又一次把对谈重点拉回了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顾生,您还没正面回答我一开始的问题呢,您觉得您能在国际大赛上取得这些成绩,能在年仅19岁的时候就得到那么多历练、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而我们国内的学生却无法脱颖而出,这究竟是人才选拔环节还是特长培养环节做得不够呢?应该不是人种和潜力的问题吧?”

这一问,就比刚才更加尖锐了,已经有些诱导,让顾鲲直接在几个“错误理由”里挑一个,总之默认体质已经有问题了。

顾鲲一开始是不想驳对方脸面,想引领话题带节奏、先说些他希望央视帮他拍、帮他宣传的内容。到了这一步,他显然无法再回避。

90年代的复旦,理工科确实是为国家做了巨大贡献的,但人文类的专业,颇有几个被西方腐蚀得比较严重。所以顾鲲开始才有那一问,也就有了心理准备。

那就只能怼回去了。

“记者同志,我觉得你的问题有很大的错误:首先,我的成功,不是我在兰方取得的,恰恰是我得到了来华夏留学的机会后,才取得的。

就说游泳,我在兰方的时候,因为父母死的早,我7岁就要一个人带妹妹、靠抚恤金生活,那时候我就一个人驾着小船下海了,至今已经有12年。

我花了前11年自己跑海、天天游泳潜水捞海鲜,没有专业训练,只是为了求生的本能,多的时候每天十几个小时。我不知道什么叫标准泳姿,我是为了生存。

直到最后这1年,我来到了华夏,得到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展示了我的天赋,得到了专业训练。就成绩而言,这大半年里我进步得非常神速,比我自己瞎几把游十几年进步得还多。

所以,我很感恩华夏的人才选拔机制发现了我、训练了我。如果我一辈子在兰方,我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顾鲲还指望着做华夏游客的生意呢,他当然要说这边好了。

何况平心而论,这事儿确实他是受益者,华夏这边的教育也确实价廉物美,不是他谄媚。

后世在互联网上,他可是见多了老外跑到华夏来,什么都不干,就吃几口华夏菜,然后不管好不好吃都说好吃,就能吸粉无数,然后网红带货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