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历史的人,都可以查到,直到1995年,s刚刚改制后,都还在给沪江的沪东船厂,下27万吨散货船的订单呢。那是s历史上首例“国际融资,国内建造”的合作案例,著名到能写上中远集团的百度百科历史词条。

但是,当时国际流行的27万吨和75万吨,其实效率是不高的,是为了通过特殊地形放弃了一些同等造船成本下的运能。

后来,当华夏成为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最大一极后,华夏方面觉得再按照大洋国标准,每条船浪费几千吨运力,不划算,就普遍升级了。反正他们的船一辈子也不用进圣劳伦斯河,管你圣劳伦斯河吃水多深、巴拿马船闸长度有多长?

但是,之前国际同行建设的港务设备,都是按照旧标准实施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

比如一艘华夏的35万吨散货船,经停李家坡的话,就发现在27万吨的标准泊位停不进,要么就停到5万吨的泊位上。

可5万吨的泊位,每天的泊位费要比27万吨的贵很多。35万吨船停到大泊位上,就白白浪费了一部分泊位利用率。所以35万吨流行开来后的最初几年,华夏散货船进李家坡经停加油就不划算了,反正散货船也不需要中转重新配货,都是单一货种直接运到最终目的地的。

当然了,李家坡也是很高效改革的国家,后来很快就为华夏标准又扩充了港务设施,但这需要时间,都是后话了。

这里面,就有兰方的竞争优势了。

兰方目前的港口设施,是一张白纸,如果萨武洋能下决心,直接按照35万吨级的泊位配置设施,到时候就算效率不如李家坡高,可再低效,总比李家坡的5万吨级泊位要便宜吧?

这样,还怕不能用成本优势吸引到路过的华东日韩航线加油修整散货船?

当然,这么修的代价也是有的,那就是兰方港以后再接待27万吨标准五大湖级和75万吨巴拿马级的时候,成本会非常劣势——

你不但单位吨位比别人效率低,你还要用35万吨的泊位去给27万吨用,浪费掉八千吨冗余。

所以,兰方港估计一辈子都揽不到那些跟大洋国外贸体系有交集的货轮了。

但是,这没关系啊。兰方跟欧美隔着那么远,它本来就没指望接到欧美航运公司的中转补给生意。

萨武洋越听越觉得顾鲲是做过非常专业调研的了,不由愈发心惊。他不敢确信地说:

“你怎么知道华夏远洋这几年在推35万吨散货标准?我好像没听到这方面风声啊。我只知道这种船设计建造是完成了,可s主流订单还是27万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