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时尉他们那方言多,一个村都时候还不止一种方言,不管有没有语言天赋,反正在现实的压力下,必须要尽快能听懂,哪怕不会说,也要学着听。时妈妈读书不行,但她学方言学得快。算上他们村子的方言,她能说四种方言呢。

虽然不识字,但会说就行了。

时妈妈都这把年纪了,说实话学不学普通话没什么,他们那边说普通话的人少,将就着也能过去。但时尉上了大学,时爸爸就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的父亲了,要有点大学生父亲的样子,也就是没钱。后来店开起来了,兜里的钱包鼓起来了,时爸爸一咬牙就买了个好几百块钱的收音机放店里,天天放着。

本来只是想跟着学学普通话什么,没成想还能招来点生意。

虽然没老师教没课本看什么的,但听听广播的效果也不错,时爸爸时妈妈也没想能真怎么样,时不时地说几句和时纺对对话,还怪有意思的。

作者有话要说:双语教育流行的时候,说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我是信的,但说能变聪明我是不信的,因为我外婆家和我奶奶家虽然是临村,但说的不是一种方言,上幼儿园开始又要学普通话,所以我是在三语环境中长大的,算上英语我会四种语言。而然并没有什么用,英语只能勉强及格,四级花了我毕生的心血。普通话平翘舌前后鼻音不分,只能在二乙挣扎。

第146章

除了带时纺来复查,另外这次过来,时妈妈也是有要紧事和时尉说的。麻辣烫店虽然不大,但有了时尉的点子,夏天的生意不仅没淡,反而更好了。

时尉他们村山上的野杨梅多,但没什么人去摘来吃,主要是个头太小,肉少还酸,哪怕是吃不起饭的穷人,也不乐意去摘,毕竟那么酸,摘半天吃不饱还更饿了。

时爸爸精打细算,店里的冰箱买的时候要了他半条命,怎么都舍不得,于是时尉就哄他,说夏天自己用水随便加点糖冰一冰,买给客人怎么都是赚的。

时尉当时就那么一说,但时爸爸精打细算啊,从秋天记到冬天再从冬天记到了春天,夏天还没开始呢,就惦记着要用冰箱赚钱了,早早地就给时尉写信让他教。

买冰箱的钱虽然早就赚回来了,但能多赚一点,怎么都是好的。

正巧时妈妈买了个大味甜的杨梅加了糖给弄成果脯寄过来了,时尉就想到了村里的那片野杨梅。

市场上卖的杨梅价格高,但村里的野杨梅不要钱啊,一斤几分地收都有好多小孩抢着去摘。正好拿来做冰棍。

个头大点的挑出来洗干净放在糖水里泡泡沾上点甜味再等干了放进冰箱里冻,五粒一角钱。泡剩下的糖水也不扔,个头小的杨梅就拿来挤出汁水,加上糖加上水倒进模具里插上棍子一根卖五分钱都有人抢着要。

杨梅几乎等于不要钱,糖加的少,成本也不高,大头反而成了电费。

一个夏天过去,光是卖卖这个都赚了一千多,把时爸爸时妈妈高兴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