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后记一

娇娘春闺 笑佳人 4740 字 15天前

卢侍郎、梅氏都已经走出去与赵宴平夫妻寒暄上了,只有十三岁的卢仪注意到兄长突然停了脚步,定在那里如被寒雪冻僵了一般。卢仪奇怪,喊了一声大哥,卢俊被他唤醒,猛地反应过来,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外走。

梅氏已经见过阿娇与孩子们了,这会儿就只调侃了赵宴平一句,笑着恭喜赵大人升官。

卢侍郎就正经一些,向赵宴平表达了他的钦佩之情。

赵宴平不敢当。

看出赵宴平被夸的不自在,阿娇开始夸赞卢俊、卢仪兄弟俩来。卢仪毕竟还小一些,卢俊是真的让阿娇差点认不出来,马上就要十七岁的少年郎,因为练武身量长得更高挑,肩膀也更结实一些,穿一身绛红色圆领锦袍站在那里,玉树临风,潇洒张扬,真是应了“俊”这个好名字。

“练武就是好啊,看看俊哥儿,比昭哥儿高半头了。”阿娇羡慕地道。

卢俊看向孟昭,嘴角上扬起来。

孟昭也笑,并不介意自己比好友矮了一些。

梅氏道:“光长个子有什么用,他能有昭哥儿一半聪慧我都知足了。”

这话梅氏经常说,以前卢俊也没当回事,但今日不知为何,母亲那话他听了只觉得面皮发烫,偷偷朝初锦那边瞥了两眼。

因为长辈们的话题在卢俊身上,初锦也就打量了卢俊片刻,奇怪的是,以前她与卢俊也算经常见面,此时却觉得这个挺拔俊朗的卢俊十分陌生。记忆中的卢俊要胖一些,一脸稚气还是大孩子的模样,眼前的卢俊已经像个大男人了,给人一种危险感,就好像,如果她与哥哥这样温雅的少年待在一起,她什么都不用担心,换成卢俊,她就会担心卢俊可能要欺负人。

已经长成豆蔻少女的初锦,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外男。

哥哥是家里人,其他的无论两家关系多好,只要不是哥哥,便都是外男了。

在卢俊看过来之前,初锦已收回视线,安静地站在哥哥孟昭身边。

寒暄过后,众人移步去了暖阁。

卢太公、卢大人夫妻都在这边。

卢太公头发已经全白了,鹤发童颜的,眯着眼睛坐在椅子上,仿佛在打盹儿,又仿佛对赵宴平这个重回京城就扬名的徒弟毫不重视。

老人家这样,赵宴平都不敢冒然出声打搅恩师好眠了。

已经六十岁高寿还是世子的卢大人知道老爹在装,老爹可以装,他得尽礼数,笑眯眯地夸了赵宴平一顿,什么年少有为、臣子楷模之类的话。

赵宴平也是四十岁的人了,竟被卢大人夸得脸庞微红。

卢太公终于听不下去了,咳了两声,醒了过来。

赵宴平立即跪过去,给久别的恩师磕头。

卢太公嫌弃道:“行了行了,瞎客气什么,别给我整这套。”

赵宴平只好站了起来,站在一旁不知该说什么了。

阿娇笑着为卢太公祝寿,送上她在江南新琢磨出来的美味儿补汤,非常适合老寿星。

盖子打开,那香味儿让卢大人都咽口水,可惜卢老太公没有一点要分给儿子的意思,一手捧着汤碗一手舀汤喝,眼神就飞赵宴平那里去了:“你的寿礼呢?”

这语气,简直是把赵宴平当自家儿孙,是一点都不客气。

赵宴平拿出自己编的一本破案集,送了过去。他二十出头就在武安县当捕头,到今日也算破了二十来年的案子,守丧这三年,赵宴平便将他印象深的一些案子记了下来。其中有荆州焚尸案那样的大案,也有普普通通的并无死伤却涉及到人伦的小案。

卢太公翻了两页,哼道:“你这是学我啊,还想出书了。”

赵宴平解释道:“弟子没有出书之意,编此书只是为了给恩师解闷。”

赵宴平想,恩师年纪大了,也不能出门远游了,整日闷在家中,有些小案子看也能打发一些时间。

卢太公就勉强接受了徒弟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