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不可取啊。”皇帝道了这么一句,看向二皇子,“老二,你皇兄行事,细微之处确实比你思量更多,耐性也更足,你可承认?”

二皇子微微一笑,“儿臣确实需向皇兄学习。”

“嗯。”皇帝抬首,“全寿,宣旨。”

到如今这地步,即便那些不曾提前得知消息的官员,也知道皇帝属意于谁了,无论站在哪一派,这一刻他们都毫无异议。

全寿一步站前,展开圣旨,高声宣读:“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朕奉先帝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皇长子霄,天资粹美,日表英……”

皇帝立储的旨意,有概半都在夸自己的功劳,百官听得极为认真,唯有少数几个嘴角抽搐了下。

陛下这与其说是立储……不如说是表彰自己,夸皇长子寥寥十几字,夸自己却用了十几句。

但说到底,这皇太子到底是立下了,持续数年的储君之争,终于有了定论。

大部分人心,都有种尘埃落定之感,大大松了口气。

再看二皇子,面对此情此景毫不焦躁,甚至面带笑意地祝福皇太子,叫人也不禁刮目相看。

这等心胸,二皇子也是难得的豁达之人。

大皇子一派,即朱家一干人等喜气洋洋,见皇太子接过圣旨,当即再度跪地告贺,水榭台的喜意氛围盛极。

皇帝这时候方慢悠悠道:“太子、二皇子,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初考校之时,还有一人,与你们一同外放上任?”

太子道:“儿臣记得,荀大夫的三公子,亦是位极其杰出的才俊,听闻他在任上屡建功,百姓拥戴,儿臣心敬服。”

皇帝颔首,“所以,方才朕也顺便叫他做了一道菜,如今也好了,你们一同来品品。”

第65章 慨叹

莲香幽幽, 镜湖雾气渐起,浸润了整座水榭台,恍如仙境。

湖畔九十九盏明灯升起, 好似星子成群, 将镜湖的夜色之美映照得一清二楚。

众臣盘坐其,一边轻声交谈着欣赏美景, 一边注意上首动静。

在场人,或多或少都听闻过荀家三郎,褒贬不一。最负盛名的并非他成功改造天水郡,而是陛下对他异常的爱重。

功绩不算什么, 但凡能入朝为官,哪个没有两把刷子,其比荀宴更出色者也不是没有, 偏偏是他——一位刚刚及冠的年轻人。

从刚入京出现在世人眼,到如今,陛下对他的重视始终不变。

无怪乎, 有个暗地里不被承认的谣言,说荀宴乃荀夫人与陛下私通之子,所以才这般受宠。

只可怜那御史大夫荀巧,身居要职, 却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受这等窝囊气。

忽然,所有的絮絮私语声停住, 他们随皇帝一同坐直了身体, 朝湖畔望去。

华灯,步入一位着青色官服的年轻郎君——相较于他的地位而言, 他确实年轻得过分。

高大挺拔, 修竹般站立, 对周遭打量的目光从容无比,一概视而不见。

单凭外貌而论也是位清隽郎君,何况其人骨相绝佳,眸似寒星,非池之物。

许是因在圣前,气势微敛,但已然不容小觑。

一些女子的脸悄悄红了,早在三年前就有人曾因“宴公子”的名号心动,今日一见,才知闻名不如见面。

荀宴步步走来,皇帝恍恍然间,将他的身影与数十年前自己意气风发的模样重合,竟轻喃了句,“深肖朕躬。”

全寿脸色微变,视线急忙扫视周围,好在没多少人听到这话,不然定要掀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