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热了,阖府便在自挖的小池塘边纳凉、打扇。

往年,荀府都是这么过的。今岁不知谁在圣上耳边提了一嘴,圣上感念臣子朴实,开口赐了一窖的冰,用以度夏。

除御史大夫外,其下御史皆赐了份额不等的冰。

下朝后,荀巧领众御史往御书房谢恩。

他虽身负监察百官之职,但面上倒不像某些自诩正直的官员,不苟言笑。相反,他整日春风拂面,逢人便展颜。

有人谓他老狐狸,被荀巧当面听了,亦笑眯眯颔首。

知他特来谢恩,圣上笑骂了句,“这个荀望达,装模作样。朕忙得很,叫他无事且滚一边去。”

荀巧自滚回了府。

归府后,得知夫人钟氏在会客,便问道:“什么客?”

“钟二夫人。”管家道,“说是府钓了不少鲜鱼,送了五尾来。”

五尾鱼的事,也要亲自跑一趟?

钟二夫人是钟氏二嫂,既是女眷,荀巧不便掺和,暂将疑惑埋在了心底。

他道:“我去书房,有人寻便来通传。”

荀巧的书房,称得上阖府最值钱的地方。

他别处节俭,但房笔墨,勒紧了裤腰带,也坚决要选上品。

府馈倒是不曾乱用,荀巧常用的法子,是以物易物。

他习得一手好字,便用字去换笔、换墨。

如今书案上的一方乌色端砚,便是他用整整一本手书的《林书纪要》向圣上忝颜所换。

照例洗护了一番心爱的端砚,荀巧取出一封长信,抚须静看。

信所述,是荀宴离京去往各地办案时,经历的种种,事无大小,俱在信详细托出。

荀巧和这个小儿子,表面父子,实如好友。凡有事,荀宴都会毫不避忌地同他讲述,荀巧亦乐于解惑。

他很少端长辈架子,对小儿子,是真心欣赏佩服,只可惜……

书房外,脚步声响起,荀巧听出是夫人特意加重了步伐,便放下信,起身迎去。

夫妇俩对了个照面。

钟氏手提绿豆汤,温婉一笑,“先喝碗汤,消消暑。”

本就无要事,荀巧当即与她转道外间小桌。

沐着微风,钟氏为他盛汤,轻言细语地与他交谈。

荀巧和钟氏是少年夫妻,二十余年携手共度,情谊甚笃。府亦不曾纳妾,后院清静,阖府在京是难得的和睦。

夫妇俩最常交流的,就是儿孙之事。

钟氏道:“二嫂此来提了三郎的亲事,有意为我大哥的小女儿说亲。”

荀宴行三,这句三郎,自是称呼他的。

荀巧动作一顿,看向她。

“我婉拒了。”钟氏叹息一声,“但三郎年岁日长,他又是人龙凤,今后说亲之人只多不少,我该如何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