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

舒遥抬头睨了他一眼,许久后确定了对方不是在说谎,这才轻笑了一声说:“我倒是不觉得奇怪,他当时就对我说了,回去后会和你好好聊一聊我的事,没想到他还真的言出必行。”说到这她停顿了一下,嘴角微微勾起一抹嘲讽的笑,看着陆子瑜问道,“那他有没有告诉你,他和我说了些什么?”

陆子瑜神色一凛,直觉让他脱口而出:“他说了很难听的话?”

舒遥“嗤”了一声,单手支着下巴笑了起来,差点连眼泪都出来了。

半晌后,她才忍住了笑,侧过头看向了亭子外的半池荷花,慢悠悠地开口道:“你这么说话,让那位陈老师听到又该气得不行了,他可是很看好你的,说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前途一片光明不该被束缚,还说——夏虫不可语冰,让我有点自知之明!呵,真当自己是我的谁了,我能听他的吗?”

“当然不行!你别听他胡说八道,他和我说得根本不是那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根本不是好东西,他的话你一个字都不用听!”陆子瑜急了眼,一双眼睛都气红了。

舒遥回过头,看着他急欲辩解的模样,似笑非笑地勾了勾嘴角,带了一点漫不经心问道:“难道你不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吗?如果他没有刻意贬低我,外加指手画脚的话,我倒还挺认同他的说法的。”

作者有话要说:  可能有错别字,周一再捉虫,(づ ̄3 ̄)づ

第68章 七零极品原配

两人最后不欢而散,因为舒遥说了句“让彼此冷静一下”。

期间,陆子瑜一直试图解释,但舒遥并不想听那些嘴上说说的话,而她越是表现得不在意,陆子瑜反而更加着急上火。

舒遥担心把人逼急了不太好,就说了那句“冷静”的话给彼此留个余地,谁知道对方理解错了意思,一口应下后立刻扭头就走。

见此情形,舒遥有那么一丝懊恼,想着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了,但要她把话收回来那是不可能的。

之后的好几天,陆子瑜都没有出现,舒遥心里别扭了一会儿,慢慢地也就丢开了。

这个时候已经有风声透出来,市场上很快会恢复之前的买卖模式,舒遥也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这件事上面。

之前她考虑了很久,虽然吃食最好卖,也肯定最受欢迎,但她自己不会做,请人的话又很麻烦,想了想去还是决定卖衣服。这方面她相信自己的眼光,而且云家以前就做过同样的生意,对她来说也算轻车熟路。

她想过了,到时候就做两个方面,成衣和手工定制。

只不过裁缝师傅还得慢慢找,前期的话她决定先拿弄一批成衣试试水。

等到学校一放假,舒遥就揣上了所有的家当,坐上了南下的火车。陆子瑜倒是想要和她一起去,但他临时又被研究所那边招了过去,分别的时候千叮万嘱让舒遥一定要小心。

舒遥见对方搭□□,也就顺势结束了两人之间的冷战,左右也就两三天的事,旁人根本没发现他们的异样。

等到舒遥离开后,早有先知的梁艳秋也想到了做生意的事,她很快给家里去了个消息,告诉他们假期不回去了要留在学校,不久后就在离学校较远的一处工厂边卖起了鸡蛋饼。

别说生意还挺好的,鸡蛋饼又顶饱,里面的配菜也能满足不同的口味,生意一开张就引来了满堂彩。

五毛钱一个的鸡蛋饼,去掉成本能赚两三毛,若是从早到晚卖,每天大概能卖出一百张饼,合计下来差不多可以赚个二三十块钱,一个月就能有近一千的收入,这要是放在农村,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

梁艳秋一边数着钱,一边喜滋滋地憧憬着未来,等她存到钱后就开店,到时候就能赚更多的钱,她知道未来房价会疯涨,早就打算好了前期把钱全投到房子上面,将来就能稳稳地当个收租婆了。

只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太骨感。

梁艳秋的发财计划才实施了一周,她的左右两边就出现了好几个卖鸡蛋饼的摊子。

大家为了抢生意,各自花样百出。有的直接便宜上五分一毛,有的买饼送绿豆汤、酸梅汤,还有的多送配菜酱料……最狠的那个人则在鸡蛋饼本身下功夫,光是配菜就有十来种,连酱料都打上了家传秘方的口号,比梁艳秋的甜辣两味足足多了三样。

这么一来,梁艳秋的生意被抢了大半,一天能卖上二三十个饼子就算不错了,这还是其他摊位忙不过来,这才分流到了她这边,算下来一天少了至少七成的收入,一个多顶多赚个一两百块,比她原先的预期差远了。

为了抢回客流,梁艳秋不得不降价,但她这里价格一低,其他人立刻就会跟风——对很多人来说能赚一分也是钱,两三毛的利润本就在他们的意料之外,就算降到三毛一个他们还能赚不少。

梁艳秋无奈之下只好换地方,但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哪怕梁艳秋换了其他的东西卖,但那些都没什么含金量,没多久照样被跟风模仿,偏偏人家还青出于蓝胜于蓝,梁艳秋等于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如此几回过后,梁艳秋气得都不想做了,但又有些舍不得这赚钱的法子,只能硬着头皮和人抢生意,一个月下来倒也赚了五百多,但因为太过奔波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拿着这些赚钱来的辛苦钱,梁艳秋咬咬牙决定买个店面,一来可以免去大热天在太阳底下曝晒,等到冬天的时候也不用吹那刀子似的寒风,更重要的是有了店铺后别人也不容易和她抢生意。

只不过梁艳秋的打算迟了一点,这个时候风声已经出来了,有店面的要么准备自己做生意,要么持店观望等着价高者得,原本五六百能买一个楼上楼下总计五十六平的铺面了,而现在同样的钱只能买到五六个平方的小隔间。当然这价格是卖家坐地起价乱喊的,主要是问的人多了,而市面上的门面房总共就那么多,卖家不愁人买自然任性得很。

这其中,梁艳秋也功不可没,她直接带动了一批人“致富”,其中也不乏头脑精明的人,产生了和她一样的想法,需求一多价格自然就被抬高了。